水量水质波动发生器的研制及出水特性曲线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调节池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1.1. 调节池研究必要性 | 第11页 |
1.1.2. 调节池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3. 调节池研究的不足 | 第12-13页 |
1.2. 波动发生器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2.1. 非正弦脉动发生器 | 第13-14页 |
1.2.2. 正弦脉动发生器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动出水.式水流量波动发生器的研制 | 第18-44页 |
2.1. 设计原理 | 第18-19页 |
2.1.1. 设计原理图 | 第18页 |
2.1.2. 设计说明 | 第18-19页 |
2.2. 特征方程规律分析 | 第19-20页 |
2.3. 特征方程与标准正弦函数差异性分析 | 第20-26页 |
2.3.1. 标准正弦函数的建立 | 第20-22页 |
2.3.2. 特征方程与标准正弦函数偏差计算 | 第22-23页 |
2.3.3. 差异性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2.3.4. 出流方式的优化选择 | 第25-26页 |
2.4. 试验装置的组装 | 第26-27页 |
2.5. 出水特性曲线试验及结果讨论 | 第27-40页 |
2.5.1. μ值的测定 | 第29-31页 |
2.5.2. 旋转半径R对出水特性曲线的影响 | 第31-35页 |
2.5.3. 挂绳长度L对出水特性曲线的影响 | 第35-39页 |
2.5.4. 试验结论 | 第39-40页 |
2.6. 结构优化设计 | 第40-44页 |
2.6.1. 水流量矩形波类正弦波发生器 | 第40-43页 |
2.6.2. 优化设计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动水位式水流量波动发生器的研制 | 第44-53页 |
3.1. 设计原理 | 第44-46页 |
3.1.1. 设计原理图 | 第44-45页 |
3.1.2. 设计说明 | 第45-46页 |
3.2. 试验装置的组装 | 第46-47页 |
3.3. 出水特性曲线试验及结果讨论 | 第47-53页 |
3.3.1. 旋转半径R对流量曲线的影响 | 第47-51页 |
3.3.2. 试验结论 | 第51-53页 |
第4章 水质波动发生器的研制 | 第53-87页 |
4.1. 设计原理 | 第53-55页 |
4.1.1. 设计原理图 | 第53页 |
4.1.2. 设计说明 | 第53-55页 |
4.2. 出水函数规律性分析 | 第55-58页 |
4.3. 试验装置的组装 | 第58-59页 |
4.4. 出水浓度曲线试验及结果讨论 | 第59-73页 |
4.4.1. 出水浓度检测方法 | 第59-60页 |
4.4.2. 旋转半径R对浓度曲线的影响 | 第60-64页 |
4.4.3. 高浓度水基流量q对浓度曲线的影响 | 第64-68页 |
4.4.4. 周期T对浓度曲线的影响 | 第68-72页 |
4.4.5. 试验结论 | 第72-73页 |
4.5. 结构优化设计 | 第73-87页 |
4.5.1. 减流量式双阀双盘水质波动发生器 | 第73-80页 |
4.5.2. 加流量式双阀双盘水质波动发生器 | 第80-86页 |
4.5.3. 优化设计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基于类正弦波同心圆调质池的调节效果试验 | 第87-92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7页 |
5.2. 研究目的 | 第87-88页 |
5.3. 同心圆调质池调节效果试验 | 第88-91页 |
5.3.1. 试验装置 | 第88页 |
5.3.2. 试验步骤 | 第88-89页 |
5.3.3. 数据图表 | 第89-90页 |
5.3.4. 偏差计算 | 第90页 |
5.3.5. 调质系数计算 | 第90-91页 |
5.4. 试验结论 | 第91-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