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1,10-二氮杂菲衍生物配合物材料的构建及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能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50页
    1.1 配位化学的发展第16-22页
    1.2 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影响结构形成的因素第22-28页
        1.2.1 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第22-23页
        1.2.2 影响结构形成的因素第23-28页
    1.3 配合物的应用领域第28-39页
        1.3.1 配合物在发光方面的应用第28-30页
        1.3.2 配合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第30-33页
        1.3.3 配合物在磁性方面的应用第33-34页
        1.3.4 配合物在气体存储方面的应用第34-37页
        1.3.5 配合物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第37-39页
    1.4 基于1,10-二氮杂菲及其衍生物构筑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39-42页
        1.4.1 环境领域第39-41页
        1.4.2 生命科学领域第41页
        1.4.3 催化领域第41页
        1.4.4 光电领域第41-42页
    1.5 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42-44页
    1.6 实验过程与方法第44-50页
        1.6.1 实验试剂第44-47页
        1.6.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47页
        1.6.3 测试手段第47-50页
第二章 1,10-二氮杂菲衍生物和1,4-苯氧基二乙酸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第50-75页
    2.1 引言第50-51页
    2.2 实验部分第51-53页
        2.2.1 [Pb(1,4-bdoa)(TTBT)]_n(1)的合成第51-52页
        2.2.2 [Zn(1,4-bdoa)(DPPZ)(H_2O)]_n(2)的合成第52页
        2.2.3 [Cd(1,4-bdoa)(DPPZ)]_n(3)的合成第52页
        2.2.4 [Fe(1,4-bdoa)(DPPZ)_2]_(0.5n)·2nH_2O(4)的合成第52页
        2.2.5 [Co(1,4-bdoa)(DPPZ)_2]_n·2nH_2O(5)的合成第52-53页
        2.2.6 [Co_2(1,4-bdoa)(1,4-Hbdoa)(DPPZ)_2(OH)]_n·3nH_2O(6)的合成第53页
    2.3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及讨论第53-65页
        2.3.1 晶体结构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第53-55页
        2.3.2 配合物1-6的结构描述第55-63页
        2.3.3 结果与讨论第63-65页
    2.4 配合物性质表征与讨论第65-73页
        2.4.1 配合物的粉末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第65-66页
        2.4.2 热重谱图分析第66-67页
        2.4.3 配合物1-3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第67页
        2.4.4 配合物6的磁性分析第67-68页
        2.4.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68页
        2.4.6 光催化性能第68-73页
    2.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三章 1,10-二氮杂菲衍生物和2,4'-联苯二甲酸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第75-94页
    3.1 引言第75-76页
    3.2 实验部分第76-78页
        3.2.1 [Pb(2,4'-bpdc)(DPPZ)]_n·nH_2O(7)的合成第76页
        3.2.2 [Cd(2,4'-bpdc)(DPPZ)]_n(8)的合成第76页
        3.2.3 [Zn(2,4'-Hbpdc)_2(DPPZ)_n(9)的合成第76-77页
        3.2.4 [Fe(2,4'-bpdc)(DPPZ)(H_2O)]_n(10)的合成第77页
        3.2.5 [Cu(2,4'-bpdc)(DPPZ)(H_2O)]_n(11)的合成第77页
        3.2.6 [CO_2(2,4'-bpdc)_2(PyPhen)_2]_n(12)的合成第77-78页
    3.3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及讨论第78-89页
        3.3.1 晶体结构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第78-79页
        3.3.2 配合物7-12的结构描述第79-88页
        3.3.3 结果与讨论第88-89页
    3.4 配合物性质表征与讨论第89-93页
        3.4.1 配合物的粉末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第89-90页
        3.4.2 热重谱图分析第90-91页
        3.4.3 配合物7-9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第91页
        3.4.4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91页
        3.4.5 光催化性能第91-93页
    3.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四章 1,10-二氮杂菲衍生物和1,12-烷二甲酸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第94-109页
    4.1 引言第94页
    4.2 实验部分第94-96页
        4.2.1 [Pb(DDA)_(0.5)(PTCP)(NO_3)]·H_2O(13)的合成第94-95页
        4.2.2 [Co(DDA)(PTCP)_2(H_2O)]·0.5H)_2DDA·H_2O(14)的合成第95页
        4.2.3 [Pb(DDA)_(0.5)(TCPP)(NO_3)]_n(15)的合成第95页
        4.2.4 [Pb(DDA)_(0.5)(TCPB)]_n(16)的合成第95-96页
    4.3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及讨论第96-103页
        4.3.1 晶体结构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第96-97页
        4.3.2 配合物13-16的结构描述第97-103页
        4.3.3 结果与讨论第103页
    4.4 配合物性质表征与讨论第103-107页
        4.4.1 配合物的粉末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第103页
        4.4.2 热重谱图分析第103-105页
        4.4.3 配合物13-16的光致发光光谱分析第105-106页
        4.4.4 配合物13的理论计算第106-107页
        4.4.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五章 1,10-二氮杂菲衍生物和多金属氧酸盐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第109-128页
    5.1 引言第109-110页
    5.2 实验部分第110-112页
        5.2.1 [Cu(DPPZ)(H_2O_)Cl]_6[PW_(12)O_(40)]_2·6H_2O(17)的合成第110页
        5.2.2 [Cu_2(DPPZ)_2(H_2O)_3Cl][PW_(12)O_(40)]·H_2O(18)的合成第110-111页
        5.2.3 [Cu(DPPZ)(H_2O)Cl]]_6[PMo_(12)O_40]_2(19)的合成第111页
        5.2.4 [Cu_4(DPPZ)_4(H_2O)_8Cl_2][PMo_(12)O_(40)]_2·10H_2O(20)的合成第111页
        5.2.5 [Zn_2(TCPB)_4][H_4SiW_(12)O_(40)](21)的合成第111-112页
    5.3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及讨论第112-122页
        5.3.1 晶体结构的测定和晶体学数据第112-116页
        5.3.2 配合物17-21的结构描述第116-121页
        5.3.3 结果与讨论第121-122页
    5.4 配合物性质表征与讨论第122-127页
        5.4.1 配合物的粉末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第122页
        5.4.2 热重谱图分析第122-123页
        5.4.3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123页
        5.4.4 光催化性能第123-127页
    5.5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0页
    6.1 结论第128-129页
    6.2 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58-160页
中英文符号与缩写对照表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PU的视频监控数据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乳腺近红外光学断层成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