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阐释 | 第17-28页 |
2.1 新型城镇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城市与新型城镇化 | 第17-18页 |
2.1.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18页 |
2.1.3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18-20页 |
2.2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城市土地区位理论 | 第21页 |
2.2.3 城市地租地价理论 | 第21-22页 |
2.3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5页 |
2.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2-23页 |
2.3.2 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23-24页 |
2.3.3 指标理想值确定方法 | 第24页 |
2.3.4 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权重 | 第24-25页 |
2.4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2.4.1 缓解人地矛盾,保证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2.4.2 保护资源,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26页 |
2.4.3 优化布局,新型城镇化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 第26-28页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潭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3.1 湘潭县概况 | 第28-30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29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0页 |
3.2 湘潭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 第30-32页 |
3.2.1 湘潭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成绩 | 第30页 |
3.2.2 湘潭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3 湘潭县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的原因 | 第32-34页 |
3.3.1 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 第32页 |
3.3.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识薄弱 | 第32-33页 |
3.3.3 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 第33-34页 |
第4章 国内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经验 | 第34-38页 |
4.1 国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经验 | 第34-35页 |
4.1.1 美国的“聪明的开发” | 第34-35页 |
4.1.2 英国的“绿化带” | 第35页 |
4.2 国内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经验 | 第35-38页 |
4.2.1 广东省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做法 | 第35-36页 |
4.2.2 江苏淮安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 | 第36页 |
4.2.3 河南省新乡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做法 | 第36-38页 |
第5章 湘潭县加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分析 | 第38-44页 |
5.1 提高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 第38-39页 |
5.2 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建设 | 第39-40页 |
5.3 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保障 | 第40页 |
5.4 加强城乡土地利用和整治力度 | 第40-41页 |
5.5 建立科学的城镇规划机制 | 第41-42页 |
5.6 加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