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铝车身电动汽车正面碰撞耐撞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1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碰撞有限元基本理论与仿真软件 | 第12-17页 |
2.1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1.1 拉格朗日描述方法 | 第12页 |
2.1.2 控制方程原理 | 第12-13页 |
2.1.3 守恒方程 | 第13页 |
2.1.4 中心差分法 | 第13-14页 |
2.1.5 边界条件 | 第14页 |
2.2 接触算法 | 第14-15页 |
2.3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第15-16页 |
2.3.1 ANSA简述 | 第15-16页 |
2.3.2 LS-DYNA概述 | 第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3 全铝车身电动汽车正碰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7-27页 |
3.1 电动汽车整车技术参数 | 第17-18页 |
3.1.1 电动汽车整车结构 | 第17-18页 |
3.1.2 电动汽车正面碰撞结构 | 第18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25页 |
3.2.1 几何模型的简化及清理 | 第20-21页 |
3.2.2 网格划分 | 第21-22页 |
3.2.3 模型材料确定 | 第22-23页 |
3.2.4 接触定义 | 第23-24页 |
3.2.5 控制参数设置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4 正面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27-34页 |
4.1 仿真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4.1.1 有限元模型参数 | 第27页 |
4.1.2 仿真模型的可信性分析 | 第27-28页 |
4.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4.2.1 整车变形分析 | 第28-29页 |
4.2.2 前围板侵入量分析 | 第29-30页 |
4.2.3 左右B柱加速度分析 | 第30-31页 |
4.2.4 前车门门框变形分析 | 第31-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正面碰撞吸能结构优化 | 第34-48页 |
5.1 前部关键部件优化设计 | 第34-38页 |
5.1.1 响应面法 | 第34页 |
5.1.2 自适应响应面法 | 第34-35页 |
5.1.3 车身前部结构优化研究 | 第35-38页 |
5.2 结构优化 | 第38-40页 |
5.2.1 前防撞梁及吸能盒结构优化 | 第38-39页 |
5.2.2 电动汽车底架的改进 | 第39页 |
5.2.3 A柱内部加筋 | 第39-40页 |
5.3 改进后的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5.3.1 优化前后碰撞变形图 | 第40-41页 |
5.3.2 前围板侵入量优化前后对比 | 第41页 |
5.3.3 结构优化前后B柱加速度的变化曲线 | 第41-42页 |
5.4 试验设计及因素水平的选取 | 第42-44页 |
5.4.1 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5.4.2 因素水平的选取 | 第43-44页 |
5.5 仿真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计算 | 第44-45页 |
5.6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