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迟延作为
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关于选题 | 第8-9页 |
二、关于入题、展开与归宿 | 第9页 |
三、写作的意义 | 第9-11页 |
第一章 迟延作为概念之确立 | 第11-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一) 有案四则 | 第11-13页 |
(二) 因案而问 | 第13-14页 |
二、国内行政法学界有关行政主体“迟延”的描述 | 第14-17页 |
(一) 行政不作为与迟延 | 第14-16页 |
(二) 行使自由裁量权、滥用职权与迟延 | 第16-17页 |
(三) 行政失职与迟延 | 第17页 |
三、美、法、德行政法中与迟延相关的问题 | 第17-19页 |
(一) 美国:行政迟缓 | 第17-18页 |
(二) 法国:公务实施迟延 | 第18页 |
(三) 德国:不作为和延误 | 第18-19页 |
四、迟延作为概念之确立 | 第19-23页 |
(一) 理论中关于“迟延”的基本共识与分歧 | 第19-20页 |
(二) 出路:迟延作为与迟延不作为之划分 | 第20-21页 |
(三) 延伸:“迟延作为”概念确立之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迟延作为的构成要件 | 第23-32页 |
一、主体要件:行政主体 | 第23-24页 |
二、内容要件:作为义务 | 第24-26页 |
(一) 服务政府下作为义务的来源 | 第24-26页 |
(二) 作为义务的发生 | 第26页 |
三、时间要件:超出了法定或者合理期限 | 第26-30页 |
(一) 法定期限 | 第27-28页 |
(二) 约定期限 | 第28页 |
(三) 合理期限 | 第28-30页 |
四、结果要件——超出期限而作为 | 第30-31页 |
五、排除性要件:正当理由的存在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迟延作为的类型化:结合案例的分析 | 第32-37页 |
一、应申请的迟延作为和依职权的迟延作为 | 第32-35页 |
(一) 应申请的迟延作为 | 第32页 |
(二) 依职权的迟延作为 | 第32-35页 |
(三) 分类的意义 | 第35页 |
二、超出法定期限的迟延作为与不合理的迟延作为 | 第35页 |
三、危险责任行政的迟延作为和非危险责任的迟延作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迟延作为的违法性 | 第37-43页 |
一、程序违法与实体违法之辩 | 第37-40页 |
(一) 程序违法之必然性 | 第37-39页 |
(二) 实体违法之或然性 | 第39-40页 |
二、与行政不作为关系之辩 | 第40-43页 |
(一) 行政不作为涵义之争 | 第40-41页 |
(二) 行政不作为涵义之回归 | 第41-42页 |
(三) 迟延作为不是行政不作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行政迟延作为之法律责任与救济 | 第43-49页 |
一、程序违法之法律后果的一般规定 | 第43-44页 |
(一) 行政诉讼 | 第43-44页 |
(二) 行政复议 | 第44页 |
(三) 行政赔偿 | 第44页 |
二、程序违法之一般性规定之于迟延作为的疏漏 | 第44-46页 |
(一) 撤销或撤销重作判决之绝对化 | 第44-45页 |
(二) 确认违法判决之狭隘性 | 第45-46页 |
三、迟延作为之法律责任与救济 | 第46-49页 |
(一) 纯程序违法之迟延作为 | 第46页 |
(二) 程序与实体复合违法之迟延作为 | 第46-47页 |
(三) 行政事实行为的迟延作为 | 第47-48页 |
(四) 迟延作为之行政赔偿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