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1.2.1 课题的目的 | 第8页 |
1.2.2 柴油机曲轴强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8-9页 |
1.2.3 提高曲轴前端强度各种方法及特点 | 第9-11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YC6105ZLQ 发动机曲轴轴系扭振分析 | 第12-32页 |
2.1 YC6105ZLQ 发动机主要相关参数 | 第12-13页 |
2.2 YC6105ZLQ 当量扭振系统模型确定 | 第13-14页 |
2.2.1 YC6105ZLQ 扭振系统的三维模型 | 第13页 |
2.2.2 YC6105ZLQ 当量扭振系统模型 | 第13-14页 |
2.3 当量扭振系统各集中质量的转动惯量计算 | 第14-17页 |
2.3.1 皮带轮质量转动惯量I_1 | 第14页 |
2.3.2 齿轮系的转动惯量I_2 | 第14-15页 |
2.3.3 各气缸质量的转动惯量I_s 计算 | 第15-17页 |
2.3.4 飞轮、离合器质量转动惯量I_9 计算 | 第17页 |
2.4 当量扭振系统的轴段柔度计算 | 第17-22页 |
2.4.1 各气缸质量之间的单位曲拐柔度计算 | 第17-20页 |
2.4.2 皮带轮质量与齿轮系质量间的轴段柔度 E_(1.2)计算 | 第20-21页 |
2.4.3 齿轮系质量与第一缸质量间的轴段柔度E_(2.3) 计算 | 第21页 |
2.4.4 第 6 缸质量与飞轮质量间轴段的柔度 E_( 8.9) 计算 | 第21-22页 |
2.5 YC6105ZLQ 柴油机当量扭振系统参数汇总表 | 第22-23页 |
2.6 YC6105ZLQ 柴油机当量扭振系统自由振动频率计算 | 第23-24页 |
2.7 曲轴轴系扭振振幅计算 | 第24-29页 |
2.7.1 干扰力矩功计算 | 第24-27页 |
2.7.2 扭振振幅计算 | 第27-28页 |
2.7.3 曲轴最大扭振应力计算 | 第28-29页 |
2.8 硅油减振器设计 | 第29-31页 |
2.8.1 硅油减振器结构确定 | 第29-30页 |
2.8.2 硅油有效粘度ν_(eff) 计算 | 第30-31页 |
2.8.3 所需硅油名义粘度ν_0 计算 | 第31页 |
2.9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YC6105ZLQ 发动机曲轴前端结构强度分析 | 第32-47页 |
3.1 曲轴前端结构联接工作能力计算 | 第33-43页 |
3.1.1 受力计算 | 第33-37页 |
3.1.2 有限元模型 | 第37-40页 |
3.1.3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40-43页 |
3.2 扭振强度计算 | 第43-47页 |
3.2.1 曲轴小头计算工况的选择 | 第43页 |
3.3.2 曲轴的材料特性 | 第43页 |
3.2.3 曲轴小头的载荷处理 | 第43-44页 |
3.2.4 计算结果 | 第44-47页 |
第四章 YC6105ZLQ 发动机曲轴扭振试验、疲劳试验、噪声对比测试 | 第47-54页 |
4.1 YC6105ZLQ 发动机曲轴扭振试验 | 第47-49页 |
4.1.1 试验目的 | 第47页 |
4.1.2 测试仪器 | 第47页 |
4.1.3 试验方法及数据 | 第47-49页 |
4.1.4 扭振试验结论 | 第49页 |
4.2 YC6105ZLQ 发动机曲轴疲劳试验 | 第49-52页 |
4.2.1 试验依据、目的 | 第49-50页 |
4.2.2 试验设备 | 第50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4.2.4 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4.2.5 曲轴疲劳试验结论 | 第52页 |
4.3 YC6105ZLQ 发动机噪声对比测试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摘要 | 第59-62页 |
ABSTRACT | 第62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