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社区宜居性评价研究--以合肥市肥西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宜居村镇社区概念及内涵界定 | 第10-16页 |
1.1.1 宜居村镇社区相关概念 | 第10-15页 |
1.1.2 宜居村镇社区内涵界定 | 第15-16页 |
1.2 宜居村镇社区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 第16-18页 |
1.2.1 与相关研究的相似性 | 第16页 |
1.2.2 与相关研究的差异性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8-23页 |
1.3.1 国内外村镇社区相关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1.3.2 国内外宜居性评价相关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第21-23页 |
2 引言 | 第23-2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2.1.1 村镇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大举措 | 第23页 |
2.1.2 村镇社区建设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 第23页 |
2.1.3 宜居村镇社区是居民不断追求的目标 | 第23-24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 宜居村镇社区的相关基础理论及营建策略 | 第28-34页 |
3.1 宜居村镇社区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28-30页 |
3.1.1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8-29页 |
3.1.2 区域规划理论 | 第29页 |
3.1.3 生态文明理论 | 第29页 |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页 |
3.1.5 和谐社区理论 | 第29-30页 |
3.2 宜居村镇社区营建的策略 | 第30-34页 |
3.2.1 宜居村镇社区营建的文化理想策略 | 第30-31页 |
3.2.2 宜居村镇社区营建的古典表达策略 | 第31-32页 |
3.2.3 宜居村镇社区营建的现代内涵策略 | 第32-34页 |
4 村镇社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 | 第34-42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4.1.1 科学性原则 | 第35页 |
4.1.2 系统性原则 | 第35页 |
4.1.3 层次性原则 | 第35页 |
4.1.4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5页 |
4.1.5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5页 |
4.2 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35-38页 |
4.2.1 健康性评价内容与指标 | 第36-37页 |
4.2.2 便捷性评价内容与指标 | 第37页 |
4.2.3 舒适性评价内容与指标 | 第37页 |
4.2.4 安全性评价内容与指标 | 第37页 |
4.2.5 和谐性评价内容与指标 | 第37-38页 |
4.3 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4.3.1 客观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4.3.2 主观评价方法 | 第39-40页 |
4.3.3 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 | 第40页 |
4.4 村镇社区宜居性评价 | 第40-42页 |
5 合肥市肥西县村镇社区宜居性分析与评价 | 第42-51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2-45页 |
5.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2-43页 |
5.1.2 经济社会概况 | 第43页 |
5.1.3 区域建设概况 | 第43-45页 |
5.2 肥西县村镇社区宜居性建设水平指标评价 | 第45-47页 |
5.2.1 宜居性建设水平指标总体评价 | 第45页 |
5.2.2 宜居性不同因子建设水平评价差异分析 | 第45-47页 |
5.3 肥西县村镇社区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 第47-49页 |
5.3.1 宜居性满意度总体评价 | 第47-48页 |
5.3.2 宜居性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第48-49页 |
5.4 主客观评价指标综合分析 | 第49页 |
5.5 个人属性与满意度关系分析 | 第49-51页 |
6 宜居村镇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 第51-56页 |
6.1 宜居村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6.1.1 生态环境建设 | 第51页 |
6.1.2 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 | 第51-52页 |
6.1.3 特色景观建设 | 第52页 |
6.1.4 配套政策建设 | 第52页 |
6.2 建设宜居村镇社区的对策 | 第52-56页 |
6.2.1 提升村镇社区生态环境品质 | 第52-53页 |
6.2.2 完善村镇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 第53页 |
6.2.3 促进村镇社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 第53-54页 |
6.2.4 突出村镇社区特色建设 | 第54页 |
6.2.5 健全村镇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 第54-56页 |
7 结语 | 第56-5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7.2 创新点 | 第56-57页 |
7.3 不足和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