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基因治疗 | 第13-14页 |
1.1.1 基因治疗的概念 | 第13-14页 |
1.1.2 基因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4页 |
1.2 肿瘤基因传输体系 | 第14-15页 |
1.3 基因载体 | 第15-18页 |
1.3.1 什么是基因载体 | 第15页 |
1.3.2 基因载体的必要性 | 第15页 |
1.3.3 理想基因传输载体的要求 | 第15页 |
1.3.4 基因载体的分类 | 第15-18页 |
1.4 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 | 第18-21页 |
1.4.1 阳离子聚合物载体介导的基因传递过程 | 第19页 |
1.4.2 聚阳离子基因载体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 聚乙烯亚胺的特征及改性研究 | 第21-27页 |
1.5.1 聚乙烯亚胺的特征 | 第21-23页 |
1.5.2 聚乙烯亚胺的改性 | 第23-27页 |
1.6 本课题设计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N-乙酰-L-亮氨酸修饰PEI25K 衍生物的构建及介导脱氧核酶递送. | 第29-46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2.1 细胞株 | 第3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2.3 主要设备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3.1 N-Ac-L-Leu-PEI 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2 N-Ac-L-Leu-PEI 的表征 | 第31页 |
2.3.3 N-Ac-L-Leu-PEI 质子缓冲能力的测定 | 第31页 |
2.3.4 N-Ac-L-Leu-PEI/pDNA 的凝胶阻滞电泳 | 第31-32页 |
2.3.5 BSA 蛋白吸附测定 | 第32页 |
2.3.6 溶血实验 | 第32页 |
2.3.7 N-Ac-L-Leu-PEI 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32-33页 |
2.3.8 细胞转染的评价 | 第33页 |
2.3.9 N-Ac-L-Leu-PEI 与 DNAzyme 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33页 |
2.3.10 N-Ac-L-Leu-PEI/DNAzyme 复合物的胞吞能力测定以及在细胞内的分布 | 第33-34页 |
2.3.11 N-Ac-L-Leu-PEI/DNAzyme 复合物对细胞的影响 | 第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4.1 N-Ac-L-Leu-PEI 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41页 |
2.4.2 N-Ac-L-Leu-PEI/DNAzyme 的表征 | 第41-45页 |
2.5 本章结论 | 第45-46页 |
第3章 嗜热组蛋白-PEI 杂合基因传输载体的构建 | 第46-72页 |
3.1 非病毒载体组蛋白简介 | 第46-49页 |
3.1.1 组蛋白的性质与作用机制 | 第46-47页 |
3.1.2 嗜热组蛋白基因传输载体 | 第47-48页 |
3.1.3 嗜热细菌 Geobacillus kastophilus HTA426 简介 | 第48-49页 |
3.1.4 协同效应 | 第4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3.2.1 菌株与载体 | 第49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3.2.4 培养基 | 第5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3.3.1 G. kaustophilus HTA426 的复苏及培养 | 第50页 |
3.3.2 G. kaustophilus HTA426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50-51页 |
3.3.3 重组嗜热组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51-53页 |
3.3.4 GK2215 基因的表达与纯化 | 第53-54页 |
3.3.5 重组嗜热组蛋白的 Tricine-SDS-PAGE 鉴定 | 第54页 |
3.3.6 重组嗜热组蛋白的分子量测定 | 第54页 |
3.3.7 重组嗜热组蛋白的稳定性分析 | 第54页 |
3.3.8 京尼平交联嗜热组蛋白-PEI(HGP)的合成 | 第54-55页 |
3.3.9 红外吸收光谱 | 第55页 |
3.3.1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5页 |
3.3.11 荧光显微镜 | 第55页 |
3.3.12 凝胶阻滞电泳实验 | 第55页 |
3.3.1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56页 |
3.3.14 细胞转染实验 | 第5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6-70页 |
3.4.1 嗜热组蛋白基因 GK2215 的克隆 | 第56-57页 |
3.4.2 嗜热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7-62页 |
3.4.3 嗜热组蛋白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3.4.4 嗜热组蛋白-PEI 杂合基因传输载体(HGP)的合成 | 第63-66页 |
3.4.5 凝胶阻滞分析 | 第66-67页 |
3.4.6 细胞毒性分析 | 第67页 |
3.4.7 细胞转染实验 | 第67-70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70-72页 |
第4章 硫酸软骨素修饰 PEI 构建 CD44 靶向基因纳米传递体系 | 第72-85页 |
4.1 前言 | 第72-73页 |
4.2 试剂和方法 | 第73-76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73页 |
4.2.2 主要方法 | 第73-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4.3.1 PEI-CSMA 的合成 | 第76-78页 |
4.3.2 凝胶阻滞 | 第78页 |
4.3.3 载体毒性实验 | 第78-79页 |
4.3.4 CD44 表达水平及靶向的检测 | 第79-80页 |
4.3.5 激光共聚焦对载体靶向验证 | 第80-81页 |
4.3.6 miR-34a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诱导凋亡 | 第81-82页 |
4.3.7 Caspase-3 活力检测 | 第82页 |
4.3.8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82-83页 |
4.3.9 肿瘤细胞迁移实验 | 第83-84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84-8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5-86页 |
创新点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