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油气储存论文--地下储存论文

地下水封储油库场地适宜性研究--以大连某地下油库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前言第11-17页
    1.1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水封式地下储备库的原理第12页
        1.2.2 地下洞室应力应变规律及稳定性研究第12-13页
        1.2.3 地下洞库选址研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7-25页
    2.1 地形地貌第17页
    2.2 地层岩性第17-18页
        2.2.1 太古宇第17页
        2.2.2 新元古界第17-18页
        2.2.3 古生界第18页
        2.2.4 中生界第18页
        2.2.5 第四系第18页
        2.2.6 侵入岩体第18页
    2.3 地质构造第18-21页
        2.3.1 基底构造第20页
        2.3.2 盖层构造第20-21页
    2.4 场地地震效应分析第21-22页
    2.5 区域稳定性分析第22-23页
        2.5.1 地层及构造稳定性分析第22页
        2.5.2 地震稳定性分析第22页
        2.5.3 山体稳定性分析第22-23页
    2.6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23-25页
        2.6.1 地表水第23-24页
        2.6.2 地下水第24-25页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25-29页
    3.1 地形地貌第25页
    3.2 地质构造第25-26页
    3.3 地层岩性第26-29页
        3.3.1 第四系第26-27页
        3.3.2 太古界鞍山群董家沟组第27-28页
        3.3.3 侵入岩第28-29页
4 场地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第29-33页
    4.1 场地工程地质分区第29页
    4.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第29-33页
        4.2.1 岩体物理力学特性第29-33页
5 场地适宜性评价第33-66页
    5.1 场区岩体稳定性及异常性分析第33-41页
        5.1.1 物探工作量布置第33-34页
        5.1.2 物探勘察方法参数的确定第34-35页
        5.1.3 资料处理第35-36页
            5.1.3.1 多道瞬态面波资料处理第35页
            5.1.3.2 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第35-36页
        5.1.4 成果解释第36-40页
            5.1.4.1 地层层位划分第36-37页
            5.1.4.2 裂隙、节理发育带第37-40页
            5.1.4.3 风化岩含水层分布第40页
        5.1.5 小结第40-41页
    5.2 岩体渗透性及库址涌水量评价第41-48页
        5.2.1 岩体渗透性第41-46页
            5.2.1.1 试验原理第41-42页
            5.2.1.2 试验设备和方法第42-43页
            5.2.1.3 P-Q曲线类型的判定第43页
            5.2.1.4 压水试验结果第43-44页
            5.2.1.5 吕荣值与渗透系数第44-46页
        5.2.2 库址涌水量评价第46-47页
            5.2.2.1 涌水量评价第46-47页
        5.2.3 小结第47-48页
    5.3 地应力测试及评价第48-54页
        5.3.1 测试方法、设备第48页
        5.3.2 测试结果第48-50页
            5.3.2.1 钻孔DZ01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成果第48-50页
            5.3.2.2 钻孔DZ02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成果第50页
            5.3.2.3 钻孔DZ03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成果第50页
        5.3.3 测试成果综合分析第50-54页
            5.3.3.1 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第50-51页
            5.3.3.2 应力构成分析第51-52页
            5.3.3.3 应力量值与深度及岩性的关系第52-53页
            5.3.3.4 小结第53-54页
    5.4 岩体完整性评价第54-64页
        5.4.1 钻孔岩性描述第54-57页
        5.4.2 岩体RQD指标第57-59页
        5.4.3 T值评分法第59-61页
        5.4.4 南非CSIR分级法第61-64页
        5.4.5 小结第64页
    5.5 水、土腐蚀性评价第64-65页
    5.6 适宜性综合评价第65-66页
6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灰阶超声检测视神经鞘直径及其评估颅内压的意义
下一篇:以PEI衍生物为载体构建肿瘤基因递送体系: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的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