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3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第三节 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一、文章思路与结构 | 第27-2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9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9-31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29-30页 |
二、困难与不足 | 第30-31页 |
第一章 媒介技术的外延界定和内涵辨析 | 第31-52页 |
第一节 不同学派对媒介技术定义的讨论 | 第31-37页 |
一、芝加哥学派的媒介技术定义 | 第31-32页 |
二、实证学派的媒介技术定义 | 第32页 |
三、批判学派的媒介技术定义 | 第32-33页 |
四、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技术定义 | 第33-37页 |
第二节 通过区分相似概念界定媒介技术的外延 | 第37-43页 |
一、各种定义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二、媒介与媒介技术的区分 | 第39-41页 |
三、媒介技术与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的区分 | 第41-43页 |
第三节 通过区分实体技术辨析媒介技术的内涵 | 第43-47页 |
一、媒介技术在技术分类中的位置 | 第44-45页 |
二、个人层面媒介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内涵区分 | 第45-46页 |
三、人际层面媒介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内涵区分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媒介技术的分类 | 第47-50页 |
一、麦克卢汉的三分法 | 第47-48页 |
二、翁的三分法 | 第48页 |
三、洛根的五分法 | 第48页 |
四、传播三“路” | 第48-49页 |
五、媒介技术发展的两个节点 | 第49页 |
六、媒介技术建构人存在方式的三分法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媒介技术在环境建构中的演化 | 第52-75页 |
第一节 代表性的媒介技术演化思想综述 | 第52-54页 |
一、走向平衡 | 第52页 |
二、媒介演化定律 | 第52-53页 |
三、玩具—镜子—艺术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媒介技术演化的环境 | 第54-60页 |
一、媒介技术建构人的认知环境 | 第54-56页 |
二、人在技术中的主动作用 | 第56-58页 |
三、人建构媒介技术的演化环境——莱文森对媒介环境的修正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 | 第60-63页 |
一、修补“人性化趋势” | 第60-62页 |
二、补充媒介环境的前提条件 | 第62-63页 |
第四节 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 | 第63-71页 |
一、外部矛盾 | 第63-70页 |
二、内部矛盾:媒介技术间的竞争 | 第70-71页 |
第五节 媒介技术演化的机制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三章 媒介技术认识的发展与媒介技术对认识的塑造 | 第75-100页 |
第一节 从认识到媒介技术认识 | 第75-76页 |
一、主体与客体 | 第75-76页 |
二、何为媒介技术认识 | 第76页 |
第二节 人对媒介技术的认识 | 第76-81页 |
一、社会学研究阶段——开创媒介技术认识研究 | 第77页 |
二、传播学研究阶段——媒介技术作为信道工具 | 第77-79页 |
三、技术哲学研究阶段——媒介技术建构信息环境 | 第79-80页 |
四、媒介技术认识的分类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媒介技术对认识的塑造 | 第81-88页 |
一、媒介技术对认识主体的作用 | 第82-83页 |
二、媒介技术对认识手段的作用 | 第83-84页 |
三、媒介技术对认识方式的作用 | 第84-87页 |
四、媒介技术对认识客体的作用 | 第87-88页 |
第四节 媒介技术认识形式之一:互联网认识 | 第88-91页 |
一、互联网认识的特征与方式 | 第88-90页 |
二、互联网认识的实践 | 第90-91页 |
三、“中心节点”对互联网认识的作用 | 第91页 |
第五节 媒介技术认识形式之二:大数据认识 | 第91-98页 |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来源 | 第91-93页 |
二、大数据认识的特征 | 第93-94页 |
三、大数据认识的流程 | 第94页 |
四、大数据认识的结构 | 第94-95页 |
五、大数据认识的结果 | 第95-96页 |
六、大数据认识的意义和问题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媒介技术实践活动及当代虚拟转向 | 第100-122页 |
第一节 从实践到媒介技术实践 | 第100-104页 |
一、实践的词源分析 | 第100页 |
二、技术实践论的发展历程 | 第100-103页 |
三、媒介技术实践的规范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媒介技术实践的方式 | 第104-108页 |
一、媒介技术实践的构成 | 第104-106页 |
二、媒介技术实践的过程 | 第106-107页 |
三、媒介技术实践形式的划分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当代媒介技术的虚拟实践转向 | 第108-120页 |
一、虚拟实践辨析 | 第109-113页 |
二、虚拟实践产生的原因 | 第113-117页 |
三、虚拟实践对传统媒介技术实践的改变 | 第117-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媒介技术的价值及其实现 | 第122-151页 |
第一节 从价值到媒介技术价值 | 第122-124页 |
一、价值本质 | 第122-123页 |
二、技术价值本质 | 第123-124页 |
三、媒介技术价值本质 | 第124页 |
第二节 媒介技术价值的生成 | 第124-134页 |
一、媒介技术本身在价值生成中的作用 | 第125-126页 |
二、人在媒介技术价值生成中的作用 | 第126-130页 |
三、自然环境在媒介技术价值生成中的作用 | 第130-131页 |
四、社会环境在媒介技术价值生成中的作用 | 第131-134页 |
五、客体在媒介技术价值生成中的作用 | 第134页 |
第三节 媒介技术价值的分类 | 第134-141页 |
一、媒介技术在生态层面的价值 | 第134-137页 |
二、媒介技术在社会层面的价值 | 第137-140页 |
三、媒介技术在人本层面的价值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媒介技术正价值实现的三个条件 | 第141-146页 |
一、正价值实现的条件之一:媒介技术满足使用的人 | 第141-142页 |
二、正价值实现的条件之二:媒介技术活动符合社会价值观 | 第142-143页 |
三、正价值实现的条件之三:媒介技术客体的属性充分体现 | 第143-144页 |
四、三个条件的均衡 | 第144-146页 |
第五节 媒介技术负向价值的消解 | 第146-150页 |
一、媒介技术负价值的技术消解 | 第146-148页 |
二、媒介技术负价值的制度消解 | 第148-149页 |
三、媒介技术负价值的伦理消解 | 第149-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结语 走向媒介技术哲学 | 第151-15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创新结论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起点与问题域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媒介技术哲学出场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 第153-154页 |
第四节 媒介技术哲学的未来研究之路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6页 |
后记 | 第166-168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