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 1.2 头部损伤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 1.2.1 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1.2.2 颅脑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 国内外颅脑损伤有限元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4 头部损伤类型以及主要损伤机理 | 第17-19页 |
| 1.4.1 头部损伤类型 | 第17页 |
| 1.4.2 颅脑损伤机理 | 第17-19页 |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第2章 二维片层颅脑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损伤研究 | 第22-40页 |
| 2.1 颅脑解剖学结构 | 第22-24页 |
| 2.2 颅脑二维片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7页 |
| 2.2.1 颅脑扫描数据获取 | 第24页 |
| 2.2.2 颅脑二维几何模型重建 | 第24-25页 |
| 2.2.3 颅脑二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 2.2.4 颅脑片层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 2.2.5 材料属性定义 | 第27页 |
| 2.3 基于二维模型研究沟回对颅脑相对位移的影响 | 第27-30页 |
| 2.3.1 仿真方法 | 第28页 |
| 2.3.2 仿真结果 | 第28-30页 |
| 2.4 基于片层模型研究沟回对颅脑响应的影响 | 第30-38页 |
| 2.4.1 仿真方法 | 第31-32页 |
| 2.4.2 基于 Nahum 实验的模型仿真 | 第32-36页 |
| 2.4.3 基于 Trosseille 实验的模型仿真 | 第36-37页 |
| 2.4.4 单元大小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 2.5 本章总结 | 第38-40页 |
| 第3章 三维颅脑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50页 |
| 3.1 颅脑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 3.1.1 颅骨几何模型重建 | 第40-41页 |
| 3.1.2 脑组织几何模型重建 | 第41-43页 |
| 3.2 颅脑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 3.2.1 脑组织有限元建模 | 第43-45页 |
| 3.2.2 大脑镰、小脑幕、脑膜和脑脊液有限元建模 | 第45-46页 |
| 3.2.3 颅骨头皮有限元模型 | 第46-47页 |
| 3.3 颅脑材料属性定义 | 第47-48页 |
| 3.4 本章总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三维颅脑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50-66页 |
| 4.1 基于 Nahum 实验数据的模型验证 | 第50-54页 |
| 4.1.1 实验简述 | 第50-51页 |
| 4.1.2 模型验证 | 第51-52页 |
| 4.1.3 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 4.2 基于 Trosseille 实验数据的模型验证 | 第54-57页 |
| 4.2.1 实验简述 | 第54-55页 |
| 4.2.2 模型验证 | 第55-56页 |
| 4.2.3 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 4.3 基于 Hardy 颅-脑相对位移实验数据验证 | 第57-63页 |
| 4.3.1 实验简述 | 第57-59页 |
| 4.3.2 模型验证 | 第59-60页 |
| 4.3.3 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 4.4 基于 Yoganandan 头部侧面跌落实验数据验证 | 第63-65页 |
| 4.4.1 实验简述 | 第63-64页 |
| 4.4.2 模型验证 | 第64页 |
| 4.4.3 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 4.5 本章总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基于不同跌落条件下大脑响应的对比分析 | 第66-72页 |
| 5.1 研究背景 | 第66页 |
| 5.2 仿真条件 | 第66-67页 |
| 5.3 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 5.3.1 跌落高度对脑响应的影响 | 第67-69页 |
| 5.3.2 地面材料对脑响应的影响 | 第69-70页 |
| 5.3.3 撞击部位对脑响应的影响 | 第70-71页 |
| 5.4 本章总结 | 第71-7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