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6-25页 |
1.2.1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可控震源地震信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20-22页 |
1.2.3 多震源并行激发混合地震信号检测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22-2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5-28页 |
第2章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及其信号检测原理 | 第28-4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 第28-32页 |
2.2.1 地震勘探工作流程 | 第28-29页 |
2.2.2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原理 | 第29-32页 |
2.3 电磁式可控震源系统分析 | 第32-35页 |
2.3.1 总体结构 | 第32-33页 |
2.3.2 电控系统 | 第33-34页 |
2.3.3 激震体 | 第34-35页 |
2.4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基础理论 | 第35-37页 |
2.4.1 分辨率 | 第35-36页 |
2.4.2 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 第36-37页 |
2.5 可控震源地震信号检测方法 | 第37-42页 |
2.5.1 可控震源地震信号检测基本方法 | 第38-39页 |
2.5.2 互相关检测原理研究 | 第39-41页 |
2.5.3 互相关检测方法研究 | 第41-42页 |
2.6 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基于重构激发信号的电磁式可控震源互相关检测方法研究 | 第44-74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互相关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4-52页 |
3.2.1 问题描述 | 第44-48页 |
3.2.2 问题分析 | 第48-52页 |
3.3 重构震源激发信号原理 | 第52-53页 |
3.4 基于重构激发信号的互相关检测方法 | 第53-56页 |
3.4.1 重构震源激发信号 | 第53-54页 |
3.4.2 互相关检测 | 第54页 |
3.4.3 谱白化处理 | 第54-56页 |
3.5 数值模拟结果 | 第56-65页 |
3.5.1 模拟参数 | 第56-58页 |
3.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8-65页 |
3.6 野外实验数据分析 | 第65-72页 |
3.6.1 吉林长春秦家屯可控震源实验 | 第65-68页 |
3.6.2 甘肃金昌铜镍金属矿可控震源实验 | 第68-72页 |
3.7 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研究 | 第74-86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 | 第74-79页 |
4.2.1 交替扫描技术 | 第74-76页 |
4.2.2 滑动扫描技术 | 第76-78页 |
4.2.3 大间隔距离同时扫描技术(DS3) | 第78-79页 |
4.3 多震源并行激发采集理论 | 第79-85页 |
4.3.1 多震源并行激发采集方法 | 第80-83页 |
4.3.2 混合地震记录检测方法 | 第83-85页 |
4.4 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多震源并行激发与混合地震记录检测方法研究 | 第86-112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基于反演与空间几何滤波的多震源并行激发技术研究 | 第86-95页 |
5.2.1 采集方法设计 | 第86-87页 |
5.2.2 基于线性反演与空间几何滤波的检测方法 | 第87-89页 |
5.2.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89-95页 |
5.3 基于迭代去噪法的多震源并行激发技术研究 | 第95-103页 |
5.3.1 采集方法设计 | 第95-96页 |
5.3.2 基于迭代去噪的检测方法 | 第96-98页 |
5.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98-100页 |
5.3.4 野外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3页 |
5.4 基于随机分段扫描信号的多震源并行激发技术研究 | 第103-110页 |
5.4.1 采集方法设计 | 第103-106页 |
5.4.2 基于匹配滤波的检测方法 | 第106页 |
5.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6-109页 |
5.4.4 野外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9-110页 |
5.5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2-114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