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机理与案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相关概念介绍 | 第9-12页 |
| 1.2.1 技术风险 | 第9-10页 |
| 1.2.2 社会问题 | 第10-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3.1 国外技术风险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1.3.2 国内技术风险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6-19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2 论文结构及框架 | 第17-19页 |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1-25页 |
| 2.1 技术的二重性研究 | 第21-23页 |
| 2.1.1 技术自然属性的研究 | 第21-22页 |
| 2.1.2 技术社会属性的研究 | 第22-23页 |
| 2.2 社会放大效应研究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二维两阶段”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25-35页 |
| 3.1 新技术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 | 第25-29页 |
| 3.1.1 扎根理论提取核心范畴 | 第25-27页 |
| 3.1.2 核心范畴的理论研究 | 第27-29页 |
| 3.1.3 “二维三点”模型的构建 | 第29页 |
| 3.2 新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触发机制 | 第29-32页 |
| 3.2.1 新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实证案例 | 第29-30页 |
| 3.2.2 新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理论根源 | 第30-32页 |
| 3.2.3 社会风险放大效应框架的简化 | 第32页 |
| 3.3 “二维两阶段”理论框架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35-41页 |
| 4.1 研究设计 | 第35-36页 |
| 4.2 案例选取 | 第36页 |
| 4.3 资料收集 | 第36-37页 |
| 4.4 资料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4.5 检验方法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41-55页 |
| 5.1 核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案例研究 | 第41-46页 |
| 5.1.1 背景介绍 | 第41页 |
| 5.1.2 核技术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 | 第41-42页 |
| 5.1.3 核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触发机制 | 第42-45页 |
| 5.1.4 案例检验 | 第45-46页 |
| 5.1.5 案例总结 | 第46页 |
| 5.2 基因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案例研究 | 第46-52页 |
| 5.2.1 背景介绍 | 第46-47页 |
| 5.2.2 基因技术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 | 第47-48页 |
| 5.2.3 基因技术风险引发社会问题的触发机制 | 第48-50页 |
| 5.2.4 案例检验 | 第50-51页 |
| 5.2.5 案例总结 | 第51-52页 |
| 5.3 案例间交叉分析 | 第52-5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