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业务模型的软定义网络可视化技术及安全模块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软件定义光网络业务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1.2 网络可视化技术 | 第11页 |
1.1.3 软件定义网络安全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软件定义光网络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网络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软定义网络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 第16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网络可视化技术 | 第19-31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表现层关键技术 | 第19-23页 |
2.2.1 数据渲染技术 | 第20-21页 |
2.2.2 动画交互技术 | 第21-22页 |
2.2.3 拓扑绘制技术 | 第22-23页 |
2.3 模型层关键技术 | 第23-25页 |
2.3.1 数据模型构建技术 | 第24-25页 |
2.4 控制层关键技术 | 第25-30页 |
2.4.1 事件管理技术 | 第25-26页 |
2.4.2 业务逻辑绑定技术 | 第26-28页 |
2.4.3 前后端通信技术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软件定义光网络跨层控制体系可视化界面 | 第31-53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软件定义光网络跨层控制新业务模型 | 第31-35页 |
3.2.1 软件定义光网络跨层控制架构 | 第31-32页 |
3.2.2 策略及业务模型分析 | 第32-35页 |
3.3 新业务模型可视化设计方案 | 第35-43页 |
3.3.1 用户平面模块设计 | 第35-37页 |
3.3.2 可视化展示方案 | 第37-41页 |
3.3.3 非可视化模块实现方案 | 第41-43页 |
3.4 平台可视化功能测试 | 第43-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软定义网络安全策略研究 | 第53-61页 |
4.1 概述 | 第53页 |
4.2 应用平面安全机制 | 第53-55页 |
4.2.1 应用认证机制 | 第53-55页 |
4.2.2 恶意代码检测机制 | 第55页 |
4.3 控制平面安全机制 | 第55-59页 |
4.3.1 策略冲突消解机制 | 第56-57页 |
4.3.2 负载均衡机制 | 第57-58页 |
4.3.3 资源协商机制 | 第58-59页 |
4.4 转发平面安全机制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软定义网络安全代理模型 | 第61-79页 |
5.1 概述 | 第61页 |
5.2 软定义网络单域安全代理模型 | 第61-65页 |
5.2.1 单域安全代理设计方案 | 第61-63页 |
5.2.2 单域安全代理内部模块设计 | 第63-65页 |
5.3 软定义网络多域安全代理模型 | 第65-69页 |
5.3.1 跨域资源访问控制机制 | 第66-68页 |
5.3.2 多域安全代理模型设计 | 第68-69页 |
5.4 软件定义光网络单域安全代理模块实现 | 第69-78页 |
5.4.1 模块设计及工作流程 | 第70-74页 |
5.4.2 控制器负载均衡算法 | 第74-75页 |
5.4.3 实验仿真结果 | 第75-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