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5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3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34页 |
1.2.3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要评价 | 第34页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44页 |
1.3.1 区域竞争力理论 | 第34-37页 |
1.3.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37-40页 |
1.3.3 后发优势理论 | 第40-41页 |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1-42页 |
1.3.5 反贫困理论 | 第42-4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4-49页 |
1.4.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44-4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6-49页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49-50页 |
第2章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SWOT分析和反馈基模分析 | 第50-75页 |
2.1 贫困与贫困地区的涵义 | 第50-54页 |
2.1.1 贫困的涵义 | 第50-53页 |
2.1.2 贫困地区的涵义 | 第53-54页 |
2.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54-63页 |
2.2.1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 第55-57页 |
2.2.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 | 第57-59页 |
2.2.3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 第59-61页 |
2.2.4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 | 第61-63页 |
2.3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反馈基模分析 | 第63-73页 |
2.3.1 贫困地区交通发展反馈基模分析 | 第64-66页 |
2.3.2 贫困地区科技、教育发展增长上限反馈基模分析 | 第66-68页 |
2.3.3 贫困地区环保投入增长上限反馈基模分析 | 第68-69页 |
2.3.4 贫困地区管理的富者愈富、舍本逐末、饮鸩止渴反馈基模分析 | 第69-73页 |
2.4 本章小结:启示 | 第73-75页 |
第3章 国内外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第75-90页 |
3.1 国外对贫困地区的开发 | 第75-80页 |
3.1.1 美国对贫困地区开发的重要举措 | 第75-77页 |
3.1.2 日本对贫困地区开发的重要举措 | 第77-79页 |
3.1.3 巴西对贫困地区开发的重要举措 | 第79-80页 |
3.2 国内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典型模式 | 第80-86页 |
3.2.1 广东增城模式 | 第80-82页 |
3.2.2 山东临沂模式 | 第82-84页 |
3.2.3 福建晋江模式 | 第84-86页 |
3.3 国内外贫困地区开发的经验启示 | 第86-89页 |
3.3.1 国外贫困地区开发的经验启示 | 第86-88页 |
3.3.2 国内贫困地区开发的启示 | 第88-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4章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 | 第90-105页 |
4.1 中部贫困地区的界定与分布 | 第90-93页 |
4.1.1 中部贫困地区的界定 | 第90-91页 |
4.1.2 中部贫困地区与中部革命老区的关系 | 第91-92页 |
4.1.3 中部贫困地区的分布 | 第92-93页 |
4.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 第93-97页 |
4.2.1 1978-1985年经济社会发展艰难起步兼救济式扶贫阶段 | 第93-94页 |
4.2.2 1986-1993年经济社会初步发展兼开发式扶贫阶段 | 第94-95页 |
4.2.3 1994-2000年经济社会快速成长兼产业扶贫阶段 | 第95-96页 |
4.2.4 2001年以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兼参与式扶贫阶段 | 第96-97页 |
4.3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97-104页 |
4.3.1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特征 | 第97-100页 |
4.3.2 中部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特征 | 第100-102页 |
4.3.3 中部贫困地区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特征 | 第102-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第105-131页 |
5.1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与异同比较 | 第105-119页 |
5.1.1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概念 | 第105-109页 |
5.1.2 提升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与缓解贫困的关系 | 第109-112页 |
5.1.3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与一般县域竞争力之比较 | 第112-119页 |
5.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 | 第119-123页 |
5.2.1 区域竞争力的一般演进阶段 | 第119-121页 |
5.2.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阶段定位 | 第121-123页 |
5.3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价值取向 | 第123-130页 |
5.3.1 以人为本——基础价值取向 | 第124-126页 |
5.3.2 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根本价值取向 | 第126-127页 |
5.3.3 自生能力培育——核心价值取向 | 第127-129页 |
5.3.4 环境友好——目标价值取向 | 第129-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6章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方法 | 第131-158页 |
6.1 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及方法 | 第131-135页 |
6.1.1 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 第131-132页 |
6.1.2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32-133页 |
6.1.3 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133-135页 |
6.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5-140页 |
6.2.1 禀赋基础影响模型 | 第135-136页 |
6.2.2 市场活力影响模型 | 第136-137页 |
6.2.3 内生能力影响模型 | 第137-139页 |
6.2.4 制度保障影响模型 | 第139-140页 |
6.3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与具体指标选择 | 第140-153页 |
6.3.1 评价模型构建 | 第140-141页 |
6.3.2 具体指标的选择与解释 | 第141-153页 |
6.4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第153-157页 |
6.4.1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153-154页 |
6.4.2 TOPSIS综合评价法 | 第154-155页 |
6.4.3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 第155-1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7章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158-195页 |
7.1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的思路 | 第158页 |
7.2 中部贫困地区20个竞争力评价代表县的确定研究 | 第158-181页 |
7.2.1 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58-160页 |
7.2.2 中部130个贫困老区县综合实力评价研究 | 第160-179页 |
7.2.3 20个竞争力评价代表县的确定 | 第179-181页 |
7.3 基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20个代表县评价研究 | 第181-194页 |
7.3.1 样本选取与数据获取 | 第181页 |
7.3.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181-184页 |
7.3.3 各构成要素的评价 | 第184-189页 |
7.3.4 综合竞争力评价 | 第189-193页 |
7.3.5 主要结论 | 第193-19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94-195页 |
第8章 提升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管理对策研究 | 第195-208页 |
8.1 基于一级评价指标禀赋基础的管理对策 | 第195-200页 |
8.1.1 扶持符合地区禀赋的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实力 | 第196-197页 |
8.1.2 实行生态补偿,协调区域发展 | 第197-200页 |
8.2 基于一级评价指标市场活力的管理对策 | 第200-203页 |
8.2.1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特色经济圈 | 第201-202页 |
8.2.2 确保基础先行,强化支持能力 | 第202-203页 |
8.3 基于一级评价指标内生能力的管理对策 | 第203-205页 |
8.3.1 针对性培育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204页 |
8.3.2 推进医疗卫生体系标准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 第204-205页 |
8.3.3 大力孵化地方性人才,适应地区发展 | 第205页 |
8.4 基于一级评价指标制度保障的管理对策 | 第205-207页 |
8.4.1 精准扶助贫困人口,强化财政扶持政策 | 第206-207页 |
8.4.2 明确政府责任,强化统筹职能 | 第207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207-208页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08-212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08-211页 |
9.2 展望 | 第211-212页 |
致谢 | 第212-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1页 |
附录 | 第221-261页 |
附录1 中央苏区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调研问卷(A卷和B卷) | 第221-226页 |
附录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第226-232页 |
附录3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评价专家简介 | 第232-233页 |
附录4 中部130个贫困老区县综合实力评价原始指标数据 | 第233-249页 |
附录5 中部20个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评价原始指标数据 | 第249-2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