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10页 |
1.2 选题和研究价值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8页 |
1.4 选题的基本内容 | 第18-20页 |
1.4.1 主要思想 | 第18-19页 |
1.4.2 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页 |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0页 |
1.5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含义辨识 | 第20-26页 |
1.5.1“新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与“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 第20-23页 |
1.5.2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形成与发展 | 第23-24页 |
1.5.3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研究的方法与特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内涵 | 第26-48页 |
2.1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 | 第26-32页 |
2.1.1 都市化与城市革命 | 第27-31页 |
2.1.2 空间生产与不动产的动产化 | 第31-32页 |
2.2 纽曼尔·卡斯特:“城市社会运动”理论 | 第32-39页 |
2.2.1 国家干预与集体消费 | 第33-36页 |
2.2.2 网络社会与“流动空间”及其生产 | 第36-39页 |
2.3 大卫·哈维:“城市化与资本积累”理论 | 第39-48页 |
2.3.1 资本城镇化与三次资本循环 | 第40-44页 |
2.3.2 新帝国主义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 | 第44-48页 |
第三章 中国资本城镇化 | 第48-62页 |
3.1 资本进程三阶段理论 | 第48-49页 |
3.2 资本城镇化 | 第49-61页 |
3.2.1 空间商品化与市场化 | 第49-52页 |
3.2.2 城镇化的空间生产 | 第52-54页 |
3.2.3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资本循环 | 第54-56页 |
3.2.4 资本逻辑与利益博弈 | 第56-59页 |
3.2.5 城镇化危机的涌现 | 第59-61页 |
3.3 资本空间化后果分析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社会空间分异 | 第62-70页 |
4.1 中国分级城市体系 | 第62-64页 |
4.2 城市内部社会空间分异—以北上广为例 | 第64-69页 |
4.2.1 城市总体社会空间分异 | 第64-67页 |
4.2.2 居住社区社会空间极化 | 第67-69页 |
4.3 总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对策 | 第70-79页 |
5.1 重建城镇化的资本循环 | 第70-73页 |
5.1.1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 第70-72页 |
5.1.2 合理引导资本流动与转移 | 第72-73页 |
5.2 合理解决空间分异 | 第73-77页 |
5.2.1 完善城乡住房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 第73-75页 |
5.2.2 注重居住与就业平衡 | 第75-76页 |
5.2.3 尝试混合居住空间 | 第76页 |
5.2.4 统筹城乡规划 | 第76-77页 |
5.3 加快网络社会建设步伐 | 第77-79页 |
结束语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