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8页 |
1.3.1 旋流煤粉燃烧器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燃料分级局部富氧旋流煤粉燃烧器的设计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燃烧器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 | 第20-22页 |
2.2.1 氧气浓度的选取 | 第20页 |
2.2.2 燃煤着火热的确定 | 第20-21页 |
2.2.3 各级风速的选取 | 第21页 |
2.2.4 各级风温的选取 | 第21页 |
2.2.5 各级风率的选取 | 第21页 |
2.2.6 制氧成本的估算 | 第21-22页 |
2.3 燃烧器的设计计算 | 第22-25页 |
2.3.1 燃烧器设计煤种 | 第22页 |
2.3.2 燃烧器系统风量计算 | 第22-25页 |
2.3.3 燃烧器结构尺寸计算 | 第25页 |
2.4 燃烧器结构图及物理模型 | 第25-28页 |
2.4.1 燃烧器结构图 | 第25-27页 |
2.4.2 燃烧器物理建模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燃料分级局部富氧旋流煤粉燃烧器数值模型 | 第29-41页 |
3.1 数学模型 | 第29-37页 |
3.1.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9-31页 |
3.1.2 气相湍流模型 | 第31-34页 |
3.1.3 壁面函数 | 第34-35页 |
3.1.4 煤粉颗粒的湍流燃烧模型 | 第35-36页 |
3.1.5 涡耗散模型 | 第36-37页 |
3.2 求解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3.2.1 数值求解方法 | 第37-38页 |
3.3 离散格式 | 第38-40页 |
3.3.1 一阶差分格式 | 第39页 |
3.3.2 二阶迎风格式 | 第39页 |
3.3.3 QUICK格式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旋流煤粉燃烧器冷态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 | 第41-55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第41-46页 |
4.2.1 物理模型 | 第41-42页 |
4.2.2 网格划分 | 第42-44页 |
4.2.3 网格无关性及时间步长独立性验证 | 第44-46页 |
4.3 燃料分级局部富氧旋流煤粉燃烧器流动特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4.3.1 第一级燃烧流动特性模拟及分析 | 第47-50页 |
4.3.2 第二级燃烧流动特性模拟及分析 | 第50-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旋流煤粉燃烧器热态燃烧场的数值模拟计算 | 第55-72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不同氧浓度下旋流燃烧器出口温度和组分分布 | 第55-61页 |
5.2.1 不同氧浓度下旋流器出口温度分布 | 第55-56页 |
5.2.2 不同氧浓度下旋流器出口挥发分分布 | 第56-57页 |
5.2.3 不同氧浓度下旋流器出口CO2分布 | 第57-58页 |
5.2.4 不同氧浓度下旋流器出口O2分布 | 第58-60页 |
5.2.5 不同氧浓度下旋流器出口水蒸气分布 | 第60-61页 |
5.3 旋流煤粉燃烧器热态燃烧场的参数特性分析 | 第61-71页 |
5.3.1 旋流煤粉燃烧器热态燃烧场的温度特性分析 | 第61-63页 |
5.3.2 旋流煤粉燃烧器热态燃烧场的组分特性分析 | 第63-66页 |
5.3.3 旋流煤粉燃烧器的稳燃性能分析 | 第66-69页 |
5.3.4 不同运行功率下燃烧器出口高温区分布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