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测度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2-15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生态安全概述 | 第15-18页 |
2.1.1 生态安全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生态安全的特点 | 第16页 |
2.1.3 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2 生态安全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系统理论 | 第18页 |
2.2.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共生理论 | 第19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3 陕西秦岭地区基本概况及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 第25-43页 |
3.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 第25-26页 |
3.2 陕西秦岭地区基本状况 | 第26-31页 |
3.2.1 地貌 | 第26-27页 |
3.2.2 气候条件 | 第27页 |
3.2.3 水文状况 | 第27-28页 |
3.2.4 生物状况 | 第28-29页 |
3.2.5 土地利用状况 | 第29-31页 |
3.3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3.3.1 生物多样性 | 第31-32页 |
3.3.2 水土保持 | 第32-33页 |
3.3.3 矿产开发 | 第33-39页 |
3.3.4 空气质量 | 第39页 |
3.4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 第39-43页 |
3.4.1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 第39-40页 |
3.4.2 森林面积下降 | 第40页 |
3.4.3 水土流失 | 第40页 |
3.4.4 环境污染 | 第40-43页 |
4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测度模型构建及参数测算 | 第43-69页 |
4.1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测度思路 | 第43-44页 |
4.2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测度方法的选择 | 第44-47页 |
4.2.1 生态安全常用测度方法 | 第44-46页 |
4.2.2 生态安全测度方法的确定 | 第46-47页 |
4.3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47-48页 |
4.3.1 L-V模型的原理 | 第47-48页 |
4.3.2 生态L-V共生模型的构建 | 第48页 |
4.4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测度模型参数测算 | 第48-69页 |
4.4.1 生态L-V共生模型参数测算原理 | 第48-49页 |
4.4.2 基本指数的测算 | 第49-67页 |
4.4.3 竞争系数的测算 | 第67-69页 |
5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判断标准及结果分析 | 第69-79页 |
5.1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判断标准 | 第69-71页 |
5.2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测度结果分析 | 第71-79页 |
5.2.1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状况 | 第71-75页 |
5.2.2 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 第75-79页 |
6 改善陕西秦岭地区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 第79-83页 |
6.1 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 | 第79页 |
6.2 优化产业结构 | 第79-80页 |
6.3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和管理 | 第80-81页 |
6.4 加快秦岭国家公园建设 | 第81-8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84页 |
7.3 展望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附录 | 第9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