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0-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1-14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2.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城市群理论 | 第15页 |
2.2.3 城市复合系统理论 | 第15-16页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2.3.1 承载力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2.3.2 承载力相关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2.3.3 既有研究评述 | 第21-24页 |
3 关天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基础分析 | 第24-40页 |
3.1 关天城市群基本概况 | 第24-28页 |
3.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25页 |
3.1.2 空间结构布局 | 第25-26页 |
3.1.3 城市等级规模分布 | 第26-28页 |
3.2 经济基础分析 | 第28-32页 |
3.2.1 关天城市群经济总量状况 | 第28-29页 |
3.2.2 关天城市群产业结构状况 | 第29-30页 |
3.2.3 关天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与财政状况 | 第30-31页 |
3.2.4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3.3 社会基础分析 | 第32-35页 |
3.3.1 关天城市群人口结构状况分析 | 第32页 |
3.3.2 关天城市群收入状况分析 | 第32-34页 |
3.3.3 关天城市群科教文化卫生发展状况 | 第34页 |
3.3.4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4-35页 |
3.4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 第35-40页 |
3.4.1 关天城市群水土资源分析 | 第35页 |
3.4.2 关天城市群大气环境分析 | 第35-37页 |
3.4.3 关天城市群工业固体废弃物状况分析 | 第37-38页 |
3.4.4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8-40页 |
4 关天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确定 | 第40-60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6页 |
4.1.1 评价指导思想 | 第40-41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1页 |
4.1.3 指标体系构架 | 第41-45页 |
4.1.4 重要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45-46页 |
4.2 可供选择的方法 | 第46-52页 |
4.2.1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方法 | 第46-47页 |
4.2.2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47-51页 |
4.2.3 综合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4.3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52-60页 |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52-53页 |
4.3.2 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 第53-56页 |
4.3.3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6-60页 |
5 关天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0-96页 |
5.1 数据的标准化及指标权重确定 | 第60-63页 |
5.1.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60-61页 |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1-63页 |
5.2 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 第63-64页 |
5.3 关天城市群子系统综合承载力状况评价 | 第64-86页 |
5.3.1 硬件系统承载力状况分析 | 第65-72页 |
5.3.2 软件系统承载力状况分析 | 第72-80页 |
5.3.3 软硬结合系统承载力状况分析 | 第80-85页 |
5.3.4 小结 | 第85-86页 |
5.4 关天城市群整体综合承载力状况评价 | 第86-96页 |
5.4.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状况的总体分析 | 第86-88页 |
5.4.2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状况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88-94页 |
5.4.3 小结 | 第94-96页 |
6 提升关天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96-100页 |
6.1 弥补整体短板,优化城市群承载力结构 | 第96-97页 |
6.2 突破地区瓶颈,增强城市群承载力优势 | 第97-98页 |
6.3 发挥核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 第98页 |
6.4 统筹地区发展规划,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 | 第98-10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主要创新 | 第101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附录 | 第112-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