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关于智慧城市内涵 | 第11-12页 |
1.2.2 关于智慧城市评价 | 第12-13页 |
1.2.3 关于智慧城市蕴含的生态维度 | 第13-14页 |
1.2.4 关于智慧城市生态保护建设路径 | 第14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生态发展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18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内涵 | 第18页 |
2.2.2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 | 第18页 |
2.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3.1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8-19页 |
2.3.2 循环经济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 第19页 |
2.4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1-23页 |
3.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 第21页 |
3.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21页 |
3.1.2 生态城市的内涵 | 第21页 |
3.2 智能城市的概念解析 | 第21-22页 |
3.3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 第22页 |
3.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 | 第22-23页 |
4 生态发展视角下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指标选择 | 第23-29页 |
4.1 智慧城市试点简介 | 第23-24页 |
4.1.1 全国 | 第23-24页 |
4.1.2 河南省 | 第24页 |
4.2 指标选择原则 | 第24-25页 |
4.2.1 科学性 | 第24页 |
4.2.2 可操作性 | 第24-25页 |
4.2.3 可比性 | 第25页 |
4.2.4 生态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 第25页 |
4.3 构建指标体系 | 第25-29页 |
4.3.1 频率分析法 | 第25页 |
4.3.2 理论分析法 | 第25-27页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7-29页 |
5 生态发展视角下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分析 | 第29-43页 |
5.1 河南省四个智慧城市试点 2011-2014 建设水平横向分析 | 第29-36页 |
5.1.1 2014 年经济指标比较过程和结果 | 第30-31页 |
5.1.2 2014 年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比较结果 | 第31-33页 |
5.1.3 2014 年横向比较综合评价 | 第33-35页 |
5.1.4 2011-2013 郑州、鹤壁、漯河、济源建设水平分析 | 第35-36页 |
5.2 河南省四个智慧城市试点 2011-2014 建设水平纵向分析 | 第36-43页 |
5.2.1 郑州市经济指标比较过程和结果 | 第36-38页 |
5.2.2 郑州市环境和社会评价指标比较过程 | 第38-39页 |
5.2.3 郑州市生态纵向比较综合评价 | 第39-41页 |
5.2.4 鹤壁、漯河、济源 2011-2014 建设水平分析 | 第41-43页 |
6 完善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6.1 政府的积极引导 | 第43-44页 |
6.1.1 完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 第43页 |
6.1.2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宣传 | 第43-44页 |
6.1.3 积极引导全民参与 | 第44页 |
6.2 发展智慧产业 | 第44-45页 |
6.2.1 培育现代服务业 | 第44页 |
6.2.2 扩大投资渠道 | 第44-45页 |
6.3 倡导绿色发展 | 第45-46页 |
6.3.1 发展绿色能源 | 第45页 |
6.3.2 实施绿色交通 | 第45-46页 |
6.3.3 推广绿色建筑 | 第46页 |
6.4 创建智慧环境 | 第46-47页 |
6.4.1 加强环境立法 | 第46页 |
6.4.2 倡导循环经济 | 第46页 |
6.4.3 高度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6-47页 |
6.5 培养人才,鼓励创新 | 第47-4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48-49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48页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