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近年我国污泥处置状况 | 第11-13页 |
1.2 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 | 第13-14页 |
1.3 污泥厌氧水解的意义 | 第14页 |
1.4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机理 | 第14-15页 |
1.5 酶促污泥水解的研究目的与进展 | 第15-18页 |
1.5.1 酶促污泥水解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5.2 酶促污泥水解的原理 | 第16-17页 |
1.5.3 酶促污泥水解的特点 | 第17页 |
1.5.4 酶促水解研究的发展进程 | 第17-18页 |
1.5.5 酶促污泥水解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6 酶污泥水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6.1 pH值 | 第18-19页 |
1.6.2 温度 | 第19页 |
1.6.3 金属离子 | 第19页 |
1.6.4 复合酶的种类以及配比 | 第19页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厌氧污泥性质 | 第21-22页 |
2.2 生物酶属性 | 第22-24页 |
2.2.1 蛋白酶 | 第22页 |
2.2.2 淀粉酶 | 第22页 |
2.2.3 纤维素酶 | 第22-23页 |
2.2.4 生物酶的基本属性 | 第23页 |
2.2.5 酶溶液的配置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3.1 VSS的测定 | 第24页 |
2.3.2 TCOD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3 SCOD的测定 | 第25页 |
2.3.4 NH_4~+-N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5 还原性糖的测定 | 第26页 |
2.3.6 VFAs的测定 | 第26页 |
2.3.7 实验仪器 | 第26-29页 |
第3章 单一酶种对厌氧污泥水解的影响 | 第29-42页 |
3.1 实验步骤 | 第29页 |
3.2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SCOD/TCOD的影响 | 第29-34页 |
3.3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NH_4~+-N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还原性糖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VSS去除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3.6 实验结论 | 第40-42页 |
第4章 混合酶种对厌氧污泥水解的影响 | 第42-54页 |
4.1 混合酶种的选择与配比 | 第42页 |
4.2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SCOD/TCOD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NH_4~+-N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5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VSS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6 酶促厌氧污泥水解对可脱水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7 酶促厌氧污泥对VFAs中异丁酸的影响 | 第51-53页 |
4.8 实验结论 | 第53-54页 |
第5章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 第54-58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动力学分析 | 第54-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