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红移藻胆蛋白和光敏色素的研究及分子进化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2-13页
1 序言第13-27页
    1.1 蓝细菌与光合作用第13-14页
    1.2 捕光系统与藻胆体第14-17页
    1.3 藻胆蛋白和藻胆色素第17-20页
        1.3.1 藻胆蛋白第17-18页
        1.3.2 藻胆色素第18-19页
        1.3.3 藻胆蛋白的生物合成第19-20页
    1.4 光敏色素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1 光敏色素的概述第20-21页
        1.4.2 蓝细菌光敏色素第21-22页
    1.5 荧光探针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22-24页
        1.5.1 绿色荧光蛋白家族第23-24页
        1.5.2 近红外荧光探针第24页
    1.6 光遗传学分子开关的运用第24-26页
        1.6.1 红光诱导的光遗传学分子开关第25页
        1.6.2 紫外光诱导的光遗传学分子开关第25-26页
        1.6.3 蓝光诱导的光遗传学分子开关第26页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6-27页
2 Slr1393GAF3的分子进化和光谱研究第27-47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8-30页
        2.2.1 菌株与质粒第28页
        2.2.2 培养基与试剂第28-30页
        2.2.3 主要实验仪器第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7页
        2.3.1 诱变库的建立第30-32页
        2.3.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2页
        2.3.3 诱变体的筛选第32-33页
        2.3.4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33-34页
        2.3.5 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测定第34页
        2.3.6 摩尔消光系数及荧光量子产率计算第34-35页
        2.3.7 可逆光转换测定第35页
        2.3.8 圆二色光谱测定第35页
        2.3.9 荧光寿命测定第35-36页
        2.3.10 定点诱变第36页
        2.3.11 测序质粒预处理第36-37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7-46页
        2.4.1 各诱变体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第37-41页
        2.4.2 圆二色光谱及荧光寿命测定结果第41-43页
        2.4.3 诱变位点的确认及结构分析第43-45页
        2.4.4 定点诱变结果第45-46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46-47页
3 红移核膜连接蛋白ApcE2的研究第47-90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48-50页
        3.2.1 菌株与质粒第48页
        3.2.2 培养基与试剂第48-49页
        3.2.3 主要实验仪器第49-50页
    3.3 实验方法第50-57页
        3.3.1 基因的合成与克隆第50页
        3.3.2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50页
        3.3.3 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与染色第50-51页
        3.3.4 蛋白产量检测与光谱测定第51页
        3.3.5 荧光量子产率及摩尔消光系数的计算第51-52页
        3.3.6 蛋白pH稳定性检测第52页
        3.3.7 色素的提取第52页
        3.3.8 序列比对与结构预测第52-53页
        3.3.9 缺失诱变体的构建第53页
        3.3.10 融合基因的构建第53-54页
        3.3.11 聚集态的分析第54页
        3.3.12 蛋白与色素的体外重组第54-55页
        3.3.13 荧光显微镜对色素蛋白的成像第55-56页
        3.3.14 定点诱变第56页
        3.3.15 动物细胞表达基因的优化、质粒构建与转染第56-57页
        3.3.16 Western blot第5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7-88页
        3.4.1 7335ApcE2的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第57-59页
        3.4.2 蛋白与色素的连接方式分析第59-61页
        3.4.3 结构预测分析及缺失诱变结果第61-71页
        3.4.4 体外重组第71-78页
        3.4.5 蛋白质的稳定性研究结果第78-82页
        3.4.6 蛋白质的聚集态分析第82页
        3.4.7 色素蛋白的显微镜成像第82-83页
        3.4.8 将胆绿素作为发色团的分子进化第83-85页
        3.4.9 蛋白在动物细胞内的表达第85-88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88-90页
4 红移藻胆蛋白ApcF2的研究第90-108页
    4.1 引言第90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90-91页
        4.2.1 菌株与质粒第90页
        4.2.2 培养基与试剂第90页
        4.2.3 主要实验仪器第90-91页
    4.3 实验方法第91-93页
        4.3.1 基因的合成与质粒的构建第91页
        4.3.2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91页
        4.3.3 蛋白诱变体的构建第91页
        4.3.4 蛋白的聚集态分析第91页
        4.3.5 蛋白的稳定性研究第91-92页
        4.3.6 蛋白序列比对与三级结构的模拟第92页
        4.3.7 蛋白的定位表达与显微镜检测第92-93页
        4.3.8 随机诱变第9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93-106页
        4.4.1 7203ApcF2的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第93-95页
        4.4.2 诱变体蛋白的光谱检测第95-99页
        4.4.3 蛋白聚集态分析第99-101页
        4.4.4 蛋白稳定性分析第101页
        4.4.5 显微镜检测结果第101-103页
        4.4.6 随机诱变结果第103-106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用生命周期评价与生态效率法评估湖北省生猪养殖系统研究
下一篇:In Silico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Proteins Critical to Virulence between Mycoplasma Bovis HB0801 and Its Attenuated Str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