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国内外廊桥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4.1 国内廊桥景观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2 国内廊桥开发保护的研究 | 第20-22页 |
1.4.3 国外廊桥景观的研究 | 第22-23页 |
1.4.4 国外廊桥开发保护的研究 | 第23页 |
1.5 国内外相关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5.1 国内相关景观评价的研究 | 第23-25页 |
1.5.2 国外相关景观评价的研究 | 第25页 |
1.6 文献评述 | 第25-26页 |
2 闽东北廊桥景观分析研究 | 第26-39页 |
2.1 闽东北地区地理概况 | 第26页 |
2.2 闽东北廊桥调查 | 第26-33页 |
2.2.1 分布概况 | 第26-29页 |
2.2.2 廊桥年代构成 | 第29-30页 |
2.2.3 廊桥类型 | 第30-32页 |
2.2.4 闽东北廊桥的保护现状与开发利用 | 第32-33页 |
2.3 闽东北廊桥成因分析 | 第33-34页 |
2.3.1 自然环境 | 第33页 |
2.3.2 人文环境 | 第33-34页 |
2.4 闽东北廊桥景观构成要素 | 第34-39页 |
2.4.1 自然景观要素 | 第34-35页 |
2.4.2 人文景观要素 | 第35-39页 |
3 闽东北廊桥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9-52页 |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9页 |
3.1.1 系统性与科学性 | 第39页 |
3.1.2 层次性与明确性 | 第39页 |
3.1.3 可行性与实用性 | 第39页 |
3.1.4 代表性与全面性 | 第39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7页 |
3.2.1 要素层确定 | 第39-40页 |
3.2.2 指标层确定 | 第40-47页 |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52页 |
3.3.1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7-48页 |
3.3.2 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48-52页 |
4 闽东北廊桥景观评价研究 | 第52-62页 |
4.1 闽东北廊桥景观评价体系应用步骤 | 第52-54页 |
4.1.1 评价标准 | 第52页 |
4.1.2 评价方法 | 第52页 |
4.1.3 评价者的选取 | 第52页 |
4.1.4 各单项指标评价及其赋值 | 第52-54页 |
4.2 闽东北廊桥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62页 |
4.2.1 一级廊桥 | 第56-58页 |
4.2.2 二级廊桥 | 第58-60页 |
4.2.3 三级廊桥 | 第60-62页 |
5 闽东北廊桥保护与传承研究 | 第62-67页 |
5.1 闽东北廊桥生存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62-64页 |
5.1.1 廊桥史料残缺不全 | 第62页 |
5.1.2 缺乏专门专业的管理机构 | 第62页 |
5.1.3 民众保护意识弱 | 第62页 |
5.1.4 防洪防火力度不足 | 第62-63页 |
5.1.5 营造技艺传承难 | 第63页 |
5.1.6 廊桥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 | 第63-64页 |
5.2 闽东北廊桥保护开发策略 | 第64-67页 |
5.2.1 闽东北廊桥资源的普查 | 第64页 |
5.2.2 制定和完善闽东北廊桥的管理体系 | 第64页 |
5.2.3 加强廊桥保护的宣传 | 第64-65页 |
5.2.4 加强廊桥防洪防火保护工作 | 第65-66页 |
5.2.5 加大对营造技艺保护传承力度 | 第66页 |
5.2.6 重点开发部分廊桥资源 | 第66-67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7-68页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8页 |
6.4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A: 闽东北廊桥景观的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问卷(专家问卷) | 第73-75页 |
附录B: 闽东北廊桥景观评价因子典型性调查问卷(专家问卷) | 第75-79页 |
附录C: 闽东北廊桥一览表 | 第7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