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深部开采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深部岩溶水富水性特征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问题、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拟解决主要技术问题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孙疃煤矿概况 | 第19-29页 |
2.1 孙疃矿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地层及煤层特征 | 第19-22页 |
2.2.1 井田地层 | 第19-21页 |
2.2.2 含煤地层 | 第21-22页 |
2.3 孙疃矿井构造 | 第22-25页 |
2.3.1 区域构造 | 第22-23页 |
2.3.2 孙疃矿井构造 | 第23-25页 |
2.4 水文地质 | 第25-29页 |
2.4.1 地形地貌与地表水 | 第25页 |
2.4.2 含、隔水层(组、段) | 第25-29页 |
3 深部岩溶富水性特征研究 | 第29-45页 |
3.1 孙疃矿区深部开采概况 | 第29-30页 |
3.2 深部灰岩岩性特征 | 第30-34页 |
3.2.1 可溶岩岩性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3.2.2 深部灰岩埋藏条件 | 第31-34页 |
3.3 深部岩溶裂隙发育特征 | 第34-37页 |
3.3.1 岩溶渗透性特征 | 第34-35页 |
3.3.2 岩心采区率 | 第35-36页 |
3.3.3 岩溶裂隙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3.4 深部灰岩含水层水压特征 | 第37-40页 |
3.4.1 矿区疏放水试验成果分析 | 第37-38页 |
3.4.2 深部含水层水位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3.5 深部灰岩含水层富水性特征 | 第40-45页 |
3.5.1 深部灰岩含水层补给排条件 | 第40-42页 |
3.5.2 矿井抽水试验成果分析 | 第42-45页 |
4 底板破坏深度分析 | 第45-57页 |
4.1 底板破坏理论分析 | 第45-49页 |
4.2 FLAC 3D数值模拟 | 第49-57页 |
4.2.1 FLAC 3D简介 | 第49页 |
4.2.2 模型建立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2.3 模型的生成 | 第50-51页 |
4.2.4 煤层底板回采过程中底板应力场分布特征的分析 | 第51-57页 |
5.10煤层底板隔水性能评价 | 第57-71页 |
5.1 底板隔水层岩性特征 | 第57-60页 |
5.2 底板隔水层厚度分析 | 第60-61页 |
5.3 底板岩层抗压能力分析 | 第61-65页 |
5.3.1 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61-64页 |
5.3.2 10煤底板岩层总体抗压能力 | 第64-65页 |
5.4 煤层底板结构特征分析 | 第65-71页 |
6 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 | 第71-87页 |
6.1 底板突水影响因素 | 第71-73页 |
6.2 因素权重计算 | 第73-81页 |
6.3 评语集确定 | 第81-82页 |
6.4 突水危险等级划分 | 第82-86页 |
6.5 突水危险区分区 | 第86-87页 |
7 结论和建议 | 第87-89页 |
7.1 结论 | 第87页 |
7.2 建议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