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脱硫吸收塔浆液理化性质与起泡相关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1 吸收塔浆液起泡状态第19页
        1.2.2 吸收塔浆液起泡原理第19-20页
        1.2.3 引起浆液起泡溢流的具体原因第20-21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意义第21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马鞍山当涂县电厂概况第24-28页
    2.1 当涂县概况第24页
    2.2 马鞍山当涂县电厂及FGD系统概况第24-28页
        2.2.1 烟气系统第25-26页
        2.2.2 吸收塔系统第26页
        2.2.3 石灰石浆液制备系统第26页
        2.2.4 脱水系统第26-27页
        2.2.5 工艺水系统第27页
        2.2.6 排空系统第27页
        2.2.7 废水处理系统第27-28页
3. 实验方案第28-32页
    3.1 采样点布设第28页
    3.2 样品采集方法第28页
    3.3 样品的运送与保存第28-29页
    3.4 监测指标与方法第29-30页
    3.5 质量控制与保证第30页
    3.6 数据处理方法第30-32页
4. 吸收塔浆液理化性质与起泡的关系第32-56页
    4.1 吸收塔浆液表面张力与起泡的关系第32-34页
        4.1.1 一号吸收塔浆液表面张力与起泡的关系第32-33页
        4.1.2 二号吸收塔浆液表面张力与起泡的关系第33-34页
        4.1.3 小结第34页
    4.2 吸收塔浆液硫酸根离子与起泡的关系第34-37页
        4.2.1 一号吸收塔浆液硫酸根离子与起泡的关系第34-35页
        4.2.2 二号吸收塔浆液硫酸根离子与起泡的关系第35-37页
        4.2.3 小结第37页
    4.3 吸收塔浆液砷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37-40页
        4.3.1 一号吸收塔浆液砷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37-38页
        4.3.2 二号吸收塔浆液砷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38-39页
        4.3.3 小结第39-40页
    4.4 吸收塔浆液镉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0-43页
        4.4.1 一号吸收塔浆液镉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0-41页
        4.4.2 二号吸收塔浆液镉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1-42页
        4.4.3 小结第42-43页
    4.5 吸收塔浆液铬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3-45页
        4.5.1 一号吸收塔浆液铬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3-44页
        4.5.2 二号吸收塔浆液铬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4-45页
        4.5.3 小结第45页
    4.6 吸收塔浆液铁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5-47页
        4.6.1 一号吸收塔浆液铁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5-46页
        4.6.2 二号吸收塔浆液铁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6-47页
        4.6.3 小结第47页
    4.7 吸收塔浆液镍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7-50页
        4.7.1 一号吸收塔浆液镍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7-49页
        4.7.2 二号吸收塔浆液镍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49-50页
        4.7.3 小结第50页
    4.8 吸收塔浆液铅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50-53页
        4.8.1 一号吸收塔浆液铁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50-51页
        4.8.2 二号吸收塔浆液镍含量与起泡的关系第51-52页
        4.8.3 小结第52-53页
    4.9 吸收塔浆液重金属总量与起泡的关系第53-56页
        4.9.1 一号吸收塔浆液重金属总量与起泡的关系第53-54页
        4.9.2 二号吸收塔浆液重金属总量与起泡的关系第54-55页
        4.9.3 小结第55-5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5.1 结论第56页
    5.2 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致谢第60-62页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作面底板水害三种物探方法探查对比分析研究
下一篇:深部开采高承压岩溶水特征及突水性预测--以孙瞳煤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