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1.3.1 景观防护林设计的目的 | 第12页 |
| 1.3.2 景观防护林设计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1 调查研究 | 第12-13页 |
| 1.4.2 理论总结 | 第13页 |
| 1.4.3 实践探讨 | 第13页 |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景观防护林理论研究 | 第14-20页 |
| 2.1 景观防护林设计概述 | 第14-15页 |
| 2.1.1 景观防护林的概念 | 第14页 |
| 2.1.2 景观防护林的意义 | 第14-15页 |
| 2.2 景观防护林的类型与构成 | 第15-16页 |
| 2.2.1 景观防护林的类型 | 第15-16页 |
| 2.2.2 景观防护林的构成 | 第16页 |
| 2.3 景观防护林特点分析 | 第16-18页 |
| 2.3.1 外在特性 | 第16-17页 |
| 2.3.2 内在特性 | 第17-18页 |
| 2.4 传统防护林到新景观防护林的探究 | 第18-20页 |
| 2.4.1 传统景观防护林的结构问题探讨 | 第18页 |
| 2.4.2 传统防护林生态景观分析 | 第18-19页 |
| 2.4.3 传统防护林到新景观防护林发展理念探索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研究基地基础研究 | 第20-24页 |
| 3.1 区位分析 | 第20-22页 |
| 3.1.1 区位 | 第20页 |
| 3.1.2 地理 | 第20-21页 |
| 3.1.3.环境 | 第21页 |
| 3.1.4 品牌 | 第21-22页 |
| 3.2 规划原则 | 第22页 |
| 3.2.1 生态美学原则 | 第22页 |
| 3.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2页 |
| 3.2.3 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 | 第22页 |
| 3.3 效益评估 | 第22-24页 |
| 3.3.1 生态效益 | 第22-23页 |
| 3.3.2 社会效益 | 第23页 |
| 3.3.3 经济效益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葡萄产业园景观防护林规划设计 | 第24-35页 |
| 4.1 葡萄酒产业区概况 | 第24页 |
| 4.2 环境景观分析 | 第24-26页 |
| 4.2.1 位置 | 第24-25页 |
| 4.2.2 交通情况 | 第25页 |
| 4.2.3 自然景观现状 | 第25-26页 |
| 4.2.4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页 |
| 4.2.5 森林资源现状 | 第26页 |
| 4.3 规划定位与目标 | 第26-27页 |
| 4.3.1 定位 | 第26页 |
| 4.3.2 目标 | 第26-27页 |
| 4.4 规划依据 | 第27页 |
| 4.4.1 适用的法律与法规 | 第27页 |
| 4.4.2 政策依据 | 第27页 |
| 4.4.3 行业标准依据 | 第27页 |
| 4.5 指导思想 | 第27-28页 |
| 4.6 总体布局 | 第28-35页 |
| 4.6.1 规划布局思路 | 第28页 |
| 4.6.2 总体布局 | 第28-29页 |
| 4.6.3 景观构成 | 第29-30页 |
| 4.6.4 功能分区 | 第30-31页 |
| 4.6.5 贺兰金山实验区葡萄种植基地、原歌酒庄景观防护林节点景观设计 | 第31-33页 |
| 4.6.6 季相景观 | 第33-34页 |
| 4.6.7 植物选择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 5.1 结论 | 第35页 |
| 5.2 讨论 | 第35-37页 |
| 5.2.1 以历史文化,带动产业发展 | 第35页 |
| 5.2.2 加强品牌培育,促进融合发展 | 第35-36页 |
| 5.2.3 发挥景观防护林的主体功能推动林业发展 | 第36页 |
| 5.2.4 规划设计中的思考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作者简介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