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附表索引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2.2 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 第14页 |
1.2.3 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治理对策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石门闲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危害 | 第18-24页 |
2.1 石门县闲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 第18-21页 |
2.1.1 以男性化、低龄化、无业人员为主的犯罪主体 | 第18-20页 |
2.1.2 以贪利性和暴力性犯罪为主的犯罪形式 | 第20-21页 |
2.1.3 以团伙性犯罪为主的犯罪组织形式 | 第21页 |
2.3 石门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危害 | 第21-24页 |
2.3.1 对受害人及家庭的影响 | 第21页 |
2.3.2 对自身及家庭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3 对社会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3章 石门县闲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 第24-38页 |
3.1 自身因素 | 第24-27页 |
3.1.1 生理早熟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的矛盾 | 第24-26页 |
3.1.2 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 | 第26页 |
3.1.3 强烈独立意识与多重的外界约束力的矛盾 | 第26-27页 |
3.2 家庭因素 | 第27-29页 |
3.2.1 家庭结构不完整 | 第27页 |
3.2.2 家庭物质基础薄弱 | 第27-28页 |
3.2.3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 第28-29页 |
3.3 学校因素 | 第29-31页 |
3.3.1 “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的恶果 | 第29-30页 |
3.3.2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 第30-31页 |
3.4 社会因素 | 第31-34页 |
3.4.1 社会转型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2 糟粕文化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3 社区环境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 第33页 |
3.4.4 不良朋伴对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 行政管理的薄弱环节 | 第34-38页 |
3.5.1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34-36页 |
3.5.2 具体管理措施上存在薄弱环节 | 第36-38页 |
第4章 石门县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 第38-50页 |
4.1 健全石门县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第38-42页 |
4.1.1 健全机制,统筹协调 | 第38-39页 |
4.1.2 充分发挥各机关及各个团体的作用 | 第39-42页 |
4.1.3 政府部门与社会联动,形成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大格局 | 第42页 |
4.2 完善石门县闲散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 第42-46页 |
4.2.1 自身层面上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 第43页 |
4.2.2 家庭层面上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 第43-44页 |
4.2.3 学校层面上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 第44-45页 |
4.2.4 社会层面上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 第45-46页 |
4.3 改进石门闲散青少年犯罪的矫正工作 | 第46-50页 |
4.3.1 完善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矫正工作 | 第47-48页 |
4.3.2 全力形成矫正闲散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综合矫正格局 | 第48-49页 |
4.3.3 学校应加强教育引导 | 第49页 |
4.3.4 增强家庭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A 石门县闲散青少年犯罪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附录B 石门县闲散青少年犯罪情况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