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太湖及玄武湖甲烷气体产生、释放及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1页
    1.1 大气中甲烷的主要来源第14-15页
    1.2 产甲烷菌的一般特征与生存环境第15-16页
    1.3 甲烷菌的主要类型与产甲烷机制第16-20页
        1.3.1 基于温度的甲烷菌分类第16页
        1.3.2 基于系统发育的甲烷菌分类及特点第16-17页
        1.3.3 产甲烷菌的产生机理第17-20页
    1.4 沉积物环境甲烷的产生释放特征及检测技术第20-28页
        1.4.1 海洋水体甲烷产生及释放机制第21-22页
        1.4.2 淡水水体甲烷产生及释放特征第22-23页
        1.4.3 水体中甲烷产生及释放影响因素研究第23-26页
        1.4.4 自然释放的甲烷采集和分析技术第26-2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第28-30页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湖泊水-气界面甲烷通量和水体甲烷含量与水质水文特征分析第31-51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37页
        2.2.1 太湖和玄武湖湖面空气中甲烷普查点设置第32-33页
        2.2.2 湖体沉积物样品采集布点第33-34页
        2.2.3 水-气界面样品采集点设置第34-35页
        2.2.4 水体垂直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5-36页
        2.2.5 上覆水体营养盐含量及理化性质第36-37页
        2.2.6 甲烷气体含量分析方法第37页
        2.2.7 统计与分析第3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2.3.1 玄武湖和太湖空气中甲烷含量分布特征第37-39页
        2.3.2 水-气界面甲烷释放通量季节变化特征第39-41页
        2.3.3 甲烷气体在水体中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第41-42页
        2.3.4 表层水体理化及营养指标特征第42-44页
        2.3.5 上覆水体内甲烷含量与水质和理化指标间潜在关系分析第44-45页
    2.4 讨论第45-49页
        2.4.1 空气中甲烷含量与水-气界面甲烷通量变化特征第45-47页
        2.4.2 水体中甲烷分布特征第47-48页
        2.4.3 水体中甲烷与水体理化和水质因素间的关系第48-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沉积中甲烷含量与其他理化性质关系第51-73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3.2.1 湖泊沉积物样品采集第52页
        3.2.2 甲烷气体采集与分析第52页
        3.2.3 沉积物理化性质第52页
        3.2.4 表层沉积物间隙水理化性质与营养物质含量第52-53页
        3.2.5 数据处理第5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3-67页
        3.3.1 玄武湖表层沉积物甲烷含量特征及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第53-56页
        3.3.2 太湖表层沉积物甲烷含量特征及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第56页
        3.3.3 玄武湖沉积物间隙水水质情况第56-57页
        3.3.4 太湖沉积物间隙水水质情况第57-60页
        3.3.5 玄武湖垂直沉积物中甲烷含量和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第60页
        3.3.6 太湖垂直沉积物中甲烷含量和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第60-62页
        3.3.7 甲烷含量与表层沉积物理化指标间的潜在关系分析第62-64页
        3.3.8 甲烷含量与间隙水理化指标间的潜在关系分析第64-65页
        3.3.9 甲烷含量与垂向沉积物理化指标间的潜在关系分析第65-67页
    3.4 讨论第67-71页
        3.4.1 表层沉积物甲烷含量及其与沉积物的营养物质关系第67-69页
        3.4.2 表层沉积物中甲烷含量与间隙水中其它指标间的潜在关系第69-70页
        3.4.3 垂向沉积物中甲烷含量与沉积物中其它指标间的潜在关系第70-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沉积物中酶活性、细菌及产甲烷细菌的垂向分布特征第73-94页
    4.1 引言第7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3-80页
        4.2.1 沉积物取样点第73页
        4.2.2 沉积物中代谢相关酶类物质的活性变化特征第73-76页
        4.2.3 沉积物的处理及DNA提取与纯化第76页
        4.2.4 实时定量PCR条件优化与分析第76-77页
        4.2.5 甲基辅酶M还原酶alpha亚基(McrA)的克隆及进化树分析第77-79页
        4.2.6 数据处理第79-8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0-88页
        4.3.1 沉积物中相关酶酶活性变化规律第80-82页
        4.3.2 实时定量PCR效果分析第82-83页
        4.3.3 沉积物中细菌和古细菌的垂直变化规律第83-84页
        4.3.4 不同甲烷类型的分布规律第84-87页
        4.3.5 mcrA分布特征与基因片段的进化分析第87-88页
    4.4 讨论第88-92页
        4.4.1 沉积物中代表性酶变化规律第88-89页
        4.4.2 沉积物中细菌与古细菌的垂向分布规律第89-90页
        4.4.3 沉积物中产甲烷古细菌的垂向分布规律第90-91页
        4.4.4 甲烷基因的变化规律第91-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五章 生态清淤工程对太湖流域水体甲烷释放的影响第94-104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评估内容与方法第95页
    5.3 结果第95-101页
        5.3.1 太湖及江苏省淡水水域甲烷年释放量估算第95-100页
        5.3.2 生态清淤工程对清淤区域甲烷释放浓度的影响第100页
        5.3.3 生态清淤工程对太湖流域水体内源甲烷含量的削减第100-101页
    5.4 讨论第101-103页
    5.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6.1 结论第104-105页
    6.2 展望第105-106页
    6.3 创新点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2页
附录 在校期间成果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蛋白质组学预处理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蒎烯及三嗪类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