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自然村 | 第19页 |
2.1.2 行政村 | 第19页 |
2.1.3 渔农村 | 第19页 |
2.1.4 渔农村新型社区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20页 |
2.2.2 参与式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治理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舟山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现状 | 第23-32页 |
3.1 当前舟山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现状 | 第23-25页 |
3.1.1 舟山渔农村新型社区基本现状 | 第23-24页 |
3.1.2 舟山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构及方式 | 第24-25页 |
3.2 当前舟山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9页 |
3.2.1 渔农村新型社区行政权严重干预了村民自治权 | 第25页 |
3.2.2 渔农村新型社区无力应对政府“政务” | 第25-27页 |
3.2.3 渔农村新型社区无力统领对下属各村的全部“村务” | 第27-28页 |
3.2.4 渔农村新型社区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 | 第28页 |
3.2.5 渔农村新型社区群众参与意识不高 | 第28-29页 |
3.3 舟山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3.1 渔农村社区管理平台设计缺陷 | 第29-30页 |
3.3.2 渔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第30页 |
3.3.3 渔农村社区管理主体意识不强 | 第30-32页 |
第4章 国内外农村社区管理经验及借鉴 | 第32-40页 |
4.1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经验 | 第32-35页 |
4.1.1 韩国农村社区管理 | 第32-33页 |
4.1.2 日本农村社区管理 | 第33-34页 |
4.1.3 美国农村社区管理 | 第34-35页 |
4.2 国内农村社区管理经验 | 第35-38页 |
4.2.1 宁波农村社区的“联合党委”管理 | 第35-36页 |
4.2.2 中山市农村社区管理 | 第36-37页 |
4.2.3 苏州市农村社区管理 | 第37-38页 |
4.3 国内外农村社区管理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4.3.1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经验启示 | 第38-39页 |
4.3.2 国内农村社区管理经验启示 | 第39-40页 |
第5章 完善舟山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对策 | 第40-50页 |
5.1 完善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5.1.1 完善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总体思路 | 第40页 |
5.1.2 完善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指导思想 | 第40页 |
5.1.3 完善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5.2 完善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对策 | 第41-50页 |
5.2.1 改革社区管理机构平衡社区行政权和村民自治权 | 第41-44页 |
5.2.2 建立政府、社区、市场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 第44页 |
5.2.3 以股份制形式改革渔农村集体资产 | 第44-45页 |
5.2.4 构建现代海洋特色明显的渔农村社区文化 | 第45-47页 |
5.2.5 创新渔农村社区群众广泛参与机制 | 第47-48页 |
5.2.6 提高渔农村社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