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假说 | 第17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4页 |
2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45页 |
2.1 关于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2.1.1 拉文斯坦人口迁移法则 | 第24页 |
2.1.2 “推—拉”理论 | 第24-26页 |
2.1.3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6-28页 |
2.1.4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28页 |
2.1.5 新经济迁移理论 | 第28-29页 |
2.2 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 | 第29-33页 |
2.2.1 关于扶贫模式的内涵 | 第29-30页 |
2.2.2 关于扶贫模式的类别 | 第30-31页 |
2.2.3 关于主要扶贫模式的简述 | 第31-33页 |
2.3 关于异地开发扶贫搬迁的研究 | 第33-38页 |
2.3.1 异地开发扶贫搬迁的内涵 | 第33-34页 |
2.3.2 部分省异地开发扶贫搬迁的实践 | 第34-37页 |
2.3.3 关于异地开发扶贫模式搬迁的评价 | 第37-38页 |
2.4 关于农户搬迁意愿及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8-42页 |
2.4.1 个体因素 | 第38-39页 |
2.4.2 家庭因素 | 第39-40页 |
2.4.3 经济因素 | 第40-41页 |
2.4.4 社会因素 | 第41页 |
2.4.5 生态环境因素 | 第41-42页 |
2.4.6 简要评述 | 第42页 |
2.5 造福工程相关概念界定 | 第42-45页 |
2.5.1 移民搬迁 | 第42-43页 |
2.5.2 造福工程 | 第43页 |
2.5.3 农户 | 第43页 |
2.5.4 搬迁意愿 | 第43-44页 |
2.5.5 满意度 | 第44-45页 |
3 福建省造福工程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45-71页 |
3.1 造福工程的历史沿革 | 第45-52页 |
3.1.1 起源酝酿阶段(1984—1993年) | 第45-47页 |
3.1.2 起步发展阶段(1994—2001年) | 第47-49页 |
3.1.3 稳步推进阶段(2002—2008年) | 第49-50页 |
3.1.4 跨越发展阶段(2008—2012年) | 第50-52页 |
3.2 造福工程的演变特征 | 第52-58页 |
3.2.1 政策目标与指导思想方面 | 第53页 |
3.2.2 搬迁对象与搬迁数量方面 | 第53-55页 |
3.2.3 补助标准与相关投入方面 | 第55-56页 |
3.2.4 配套政策与相关措施方面 | 第56-58页 |
3.3 造福工程的实施情况 | 第58-67页 |
3.3.1 实施意义 | 第58-60页 |
3.3.2 主要程序 | 第60-63页 |
3.3.3 实施成效 | 第63-67页 |
3.4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 第67-70页 |
3.4.1 存在问题 | 第67-68页 |
3.4.2 发展方向 | 第68-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造福工程农户搬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71-95页 |
4.1 造福工程农户搬迁的动力基础 | 第72-79页 |
4.1.1 政治基础 | 第72-75页 |
4.1.2 经济基础 | 第75-76页 |
4.1.3 社会基础 | 第76-77页 |
4.1.4 生态基础 | 第77-79页 |
4.2 造福工程农户搬迁的动力机制 | 第79-89页 |
4.2.1 推力:迁出地生存与发展条件制约 | 第80-81页 |
4.2.2 拉力:迁入地良好条件对农户产生的预期收益 | 第81-82页 |
4.2.3 支持力:政府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 第82-84页 |
4.2.4 驱动力: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对农户的驱动作用 | 第84-87页 |
4.2.5 阻力:迁出地、迁入地、政府行为中产生的障碍因素 | 第87-89页 |
4.3 造福工程农户搬迁的制度安排——基于动力机制 | 第89-94页 |
4.3.1 组织机构设置 | 第89-90页 |
4.3.2 搬迁对象选择 | 第90-91页 |
4.3.3 迁入地选择 | 第91页 |
4.3.4 资金使用安排 | 第91页 |
4.3.5 管理制度安排 | 第91-92页 |
4.3.6 考核评价办法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造福工程农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5-105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95-100页 |
5.1.1 满意度的理论研究 | 第95-97页 |
5.1.2 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理论研究 | 第97-98页 |
5.1.3 造福工程满意度的理论研究 | 第98-100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0-104页 |
5.2.1 指标构建依据 | 第100页 |
5.2.2 指标构建原则 | 第100-101页 |
5.2.3 构建指标体系 | 第101-103页 |
5.2.4 指标说明 | 第103-10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6 造福工程农户满意度评价 | 第105-116页 |
6.1 造福工程农户满意度的调查与样本 | 第105-106页 |
6.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05页 |
6.1.2 调查样本的来源 | 第105-106页 |
6.2 样本农户的描述统计 | 第106-111页 |
6.3 造福工程农户满意度的模糊评价 | 第111-115页 |
6.3.1 模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第111页 |
6.3.2 造福工程农户满意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1-112页 |
6.3.3 模糊评价的过程与结果 | 第112-11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7 造福工程农户搬迁意愿分析 | 第116-131页 |
7.1 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理论基础 | 第116-118页 |
7.2 影响农户搬迁意愿因素的假设 | 第118-119页 |
7.3 农户搬迁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19-126页 |
7.3.1 户主个人特征与搬迁意愿 | 第120-121页 |
7.3.2 农户家庭特征与搬迁意愿 | 第121-122页 |
7.3.3 居住村庄特征与搬迁意愿 | 第122-125页 |
7.3.4 搬迁政策与搬迁意愿 | 第125-126页 |
7.4 影响农户搬迁意愿因素的计量分析 | 第126-130页 |
7.4.1 模型构建 | 第126-127页 |
7.4.2 实证结果 | 第127-13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8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131-14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31-135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35-14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附录1 造福工程问卷 | 第147-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