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天水市农业走向产业化的根本出路 | 第11页 |
1.1.2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拉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 第11-12页 |
1.1.3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增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生产力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2.1 循环农业经济的起源 | 第12-13页 |
1.2.2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阶段 | 第13-15页 |
1.2.3 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 | 第15页 |
1.2.4 国外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2.5 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现状 | 第18-24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24-29页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4-26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4-25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5-26页 |
2.2 基本思路 | 第2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4 研究的调查过程 | 第27-28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42页 |
3.1 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4页 |
3.1.1 逐步建立了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体系 | 第29-30页 |
3.1.2 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基本完成 | 第30-31页 |
3.1.3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雏形初现 | 第31-32页 |
3.1.4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 第32-33页 |
3.1.5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型循环链基本形成 | 第33页 |
3.1.6 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流通市场网络初步形成 | 第33页 |
3.1.7 农民专业合作快速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 第33页 |
3.1.8 品牌创建成效初现 | 第33-34页 |
3.2 天水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成效 | 第34-37页 |
3.3 制约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 第37-42页 |
3.3.1 循环农业经济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 | 第37-38页 |
3.3.2 资金和技术限制了循环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 第38页 |
3.3.3 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法规保障尚不完善 | 第38页 |
3.3.4 循环农业经济的模式较单一 | 第38-39页 |
3.3.5 循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 第42-53页 |
4.1 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 第42-48页 |
4.1.1 减量化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 第42-44页 |
4.1.2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 第44-45页 |
4.1.3 生态农业模式 | 第45-47页 |
4.1.4 再循环模式 | 第47-48页 |
4.2 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 第48-50页 |
4.2.1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 | 第49页 |
4.2.2 探索循环农业经济的绿色消费体系 | 第49页 |
4.2.3 探索循环农业经济的典型模式 | 第49页 |
4.2.4 探索构建适合天水市的循环农业经济的框架 | 第49-50页 |
4.2.5 探索生态村镇体系的建设 | 第50页 |
4.2.6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 第50页 |
4.3 天水循环农业经济的新模式 | 第50-53页 |
4.3.1 扩大以区域性产业重点为基础的三级循环模式 | 第51页 |
4.3.2 发展三级循环体系 | 第51-52页 |
4.3.3 建立以三级循环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绿色社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天水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 第53-65页 |
5.1 加大循环农业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 | 第53-54页 |
5.2 加快循环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步伐 | 第54-55页 |
5.3 积极完善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市场体系 | 第55-56页 |
5.3.1 大力培育市场客体 | 第55页 |
5.3.2 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 第55-56页 |
5.3.3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第56页 |
5.3.4 创建和优化农产品品牌,提高循环农业经济内涵和品牌效益 | 第56页 |
5.4 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循环农业的规模化基地 | 第56-59页 |
5.4.1 加快天水市循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 | 第57-58页 |
5.4.2 扩大改造循环农业经济规模化基地 | 第58页 |
5.4.3 培育壮大循环农业经济龙头企业 | 第58页 |
5.4.4 完善和健全适于区域特征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 第58-59页 |
5.4.5 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的规模 | 第59页 |
5.5 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 | 第59-61页 |
5.5.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 第59页 |
5.5.2 加大循环农业经济中介的培育 | 第59-60页 |
5.5.3 要构建市场约束机制 | 第60页 |
5.5.4 要建立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 第60页 |
5.5.5 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60-61页 |
5.6 建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 | 第61-62页 |
5.6.1 循环农业经济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 第61页 |
5.6.2 完善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 | 第61页 |
5.6.3 强化政策执行,加大宣传力度 | 第61-62页 |
5.7 增加循环农业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 | 第62-63页 |
5.7.1 加强技术开发力度 | 第62页 |
5.7.2 构建全方位融资平台 | 第62-63页 |
5.7.3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 第63页 |
5.8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 第63-64页 |
5.9 加强组织领导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天水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 第65-67页 |
6.1 完善区域性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 第65页 |
6.2 增加循环农业经济类型的示范点 | 第65-66页 |
6.3 夯实基地建设 | 第66页 |
6.4 争取循环农业经济的项目 | 第66页 |
6.5 发展家庭型循环农业经济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