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论文选题的理由 | 第8页 |
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一、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概述 | 第12-14页 |
(一)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具体操作要求 | 第12-13页 |
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含义 | 第12页 |
2、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要求 | 第12-13页 |
(二)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 理论基础之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发展观 | 第13页 |
2、 理论基础之二——现代教学论 | 第13-14页 |
3、 理论基础之三——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 | 第14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17页 |
(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14-15页 |
(二) 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第15-16页 |
(三) 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 第16页 |
(四) 能够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 第16-17页 |
三、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 | 第17-23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 第17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过程 | 第17-21页 |
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具体操作 | 第17-20页 |
2、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第20-21页 |
(三)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验结果 | 第21-23页 |
1、 测试方法 | 第21-22页 |
2、 测试结果 | 第22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四、 初中思想品德课“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第23-25页 |
(一) 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 第23页 |
(二) 应提高自学指导的实效性 | 第23-24页 |
(三) 应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第24页 |
(四) 应发挥教师的教学风格多样性 | 第24页 |
(五) 应打破教学模式运用中的僵化、形式化 | 第24-25页 |
结束语 | 第25-26页 |
注释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附录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