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流域水量水质模型及水环境容量计算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2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3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32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2.2 流域范围 | 第24-25页 |
2.3 水环境现状 | 第25-27页 |
2.4 水质现状 | 第27-32页 |
2.4.1 水质采样 | 第27-30页 |
2.4.2 水质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牛首山河水流运动模拟 | 第32-43页 |
3.1 产流计算 | 第32-34页 |
3.1.1 流域下垫面 | 第32-33页 |
3.1.2 产流模型 | 第33页 |
3.1.3 计算结果 | 第33-34页 |
3.2 汇流计算 | 第34-38页 |
3.2.1 流域汇流方法 | 第34-35页 |
3.2.2 开泵时间的确定 | 第35页 |
3.2.3 开泵系数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4 日均流量模拟过程 | 第36-38页 |
3.3 一维水动力计算 | 第38-40页 |
3.3.1 基本方程组 | 第38页 |
3.3.2 差分方程 | 第38页 |
3.3.3 河段方程 | 第38-39页 |
3.3.4 节点方程及求解 | 第39-40页 |
3.4 一维水动力模型在牛首山河流域的应用 | 第40-43页 |
3.4.1 断面概化 | 第40页 |
3.4.2 基础数据 | 第40页 |
3.4.3 计算结果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牛首山河水质模拟 | 第43-57页 |
4.1 圩区污染物降解模型 | 第43-49页 |
4.1.1 污染物浓度计算 | 第43-44页 |
4.1.2 分区浓度模拟过程 | 第44-49页 |
4.1.3 入河量计算 | 第49页 |
4.2 河道水质模拟 | 第49-54页 |
4.2.1 水质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49-50页 |
4.2.2 混合差分解法 | 第50-51页 |
4.2.3 河道水质方程 | 第51-54页 |
4.2.4 节点水质平衡计算 | 第54页 |
4.3 牛首山河断面水质模拟 | 第54-57页 |
4.3.1 水质边界条件 | 第54-55页 |
4.3.2 断面水质模拟过程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水环境容量研究 | 第57-63页 |
5.1 污染物产生量 | 第57-60页 |
5.1.1 污染负荷模型 | 第57页 |
5.1.2 产生量计算 | 第57-60页 |
5.2 水环境容量 | 第60-62页 |
5.2.1 水环境容量模型 | 第60-61页 |
5.2.2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61-62页 |
5.3 污染物削减平衡分析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牛首山河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 第63-68页 |
6.1 总体方案设计 | 第63-64页 |
6.1.1 工程预期目标 | 第63页 |
6.1.2 生态建设的总体方案 | 第63-64页 |
6.2 区域污染削减及控制工程 | 第64-65页 |
6.3 生态修复工程 | 第65-68页 |
6.3.1 河道形态修复工程 | 第65-66页 |
6.3.2 生态驳岸建设工程 | 第66页 |
6.3.3 生态湿地建设工程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69页 |
7.3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