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超声速可燃气爆震燃烧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2.1 爆震基发动机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2 超声速流动中爆震燃烧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3 热射流起爆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2.4 爆震波在扩张流道中的起爆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3 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 | 第24-27页 |
1.3.1 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分类 | 第24-26页 |
1.3.2 AMROC开源程序模拟爆震燃烧优势 | 第26-2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仿真设备 | 第28-36页 |
2.1 超声速射流起爆实验系统 | 第28-32页 |
2.1.1 实验台架系统 | 第28-29页 |
2.1.2 供应系统 | 第29页 |
2.1.3 高焓空气加热器 | 第29-31页 |
2.1.4 实验段 | 第31-32页 |
2.2 测量与控制系统 | 第32-34页 |
2.2.1 实验控制系统 | 第32页 |
2.2.2 压力流量测量系统 | 第32-33页 |
2.2.3 激光纹影/阴影系统 | 第33-34页 |
2.3 数值模拟硬件平台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数值方法及块结构自适应加密算法 | 第36-53页 |
3.1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6-42页 |
3.1.1 控制方程 | 第36-37页 |
3.1.2 解耦方法及化学反应源项处理 | 第37-38页 |
3.1.3 数值离散格式 | 第38-41页 |
3.1.4 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3.2 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算法 | 第42-49页 |
3.2.1 网格结构 | 第42-43页 |
3.2.2 数据结构 | 第43-44页 |
3.2.3 加密算法 | 第44-49页 |
3.3 并行策略 | 第49页 |
3.4 算例验证 | 第49-52页 |
3.4.1 钝头体激波诱导燃烧 | 第49-51页 |
3.4.2 二维爆震燃烧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扩张流道超声速预混气热射流起爆实验研究 | 第53-69页 |
4.1 热射流的工作状况 | 第53-54页 |
4.2 扩张流道热射流起爆过程分析 | 第54-59页 |
4.3 扩张流道射流起爆特性实验研究 | 第59-67页 |
4.3.1 预混气当量比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59-63页 |
4.3.2 来流静温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3 热射流位置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4 热射流直径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扩张流道超声速预混气热射流起爆数值模拟研究 | 第69-88页 |
5.1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设置 | 第69-70页 |
5.2 扩张流道中超声速预混气热射流起爆过程分析 | 第70-73页 |
5.2.1 弓形激波的形成与发展 | 第70-71页 |
5.2.2 反射激波与三波点的形成与发展 | 第71-72页 |
5.2.3 爆震波的形成与发展 | 第72-73页 |
5.3 扩张流道射流起爆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73-85页 |
5.3.1 热射流位置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74-77页 |
5.3.2 热射流宽度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77-79页 |
5.3.3 扩张角度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79-83页 |
5.3.4 流道高度对射流起爆的影响 | 第83-85页 |
5.4 扩张流道射流起爆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束语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9-100页 |
附录A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