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14-16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3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卫星相对运动描述方法 | 第16-18页 |
1.2.2 国内外大气阻力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1.2.3 卫星编队任务以及飞行计划 | 第22-25页 |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卫星编队运动描述及摄动力分析 | 第27-50页 |
2.1 坐标系及坐标系转换 | 第27-33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2.1.2 坐标系及转换关系 | 第28-33页 |
2.2 卫星相对运动描述 | 第33-40页 |
2.2.1 相对运动动力学描述 | 第34-37页 |
2.2.2 相对运动运动学描述 | 第37-40页 |
2.3 卫星编队设计构形 | 第40-43页 |
2.3.1 串联跟飞构形 | 第40-41页 |
2.3.2 空间圆构形 | 第41-42页 |
2.3.3 投影圆构形 | 第42-43页 |
2.4 近地轨道环境摄动力分析 | 第43-49页 |
2.4.1 地球非球形扁率摄动 | 第43-45页 |
2.4.2 大气阻力摄动 | 第45-48页 |
2.4.3 三体引力摄动 | 第48-49页 |
2.4.4 太阳光压摄动 | 第49页 |
2.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大气阻力自适应滑模编队轨道控制 | 第50-75页 |
3.1 大气阻力滑模编队控制理论分析 | 第50-55页 |
3.1.1 大气阻力控制基础理论 | 第50-52页 |
3.1.2 卫星编队控制任务 | 第52-53页 |
3.1.3 滑模控制系统 | 第53-55页 |
3.2 自适应滑模控制系统设计 | 第55-63页 |
3.2.1 滑模面设计 | 第56-57页 |
3.2.2 滑模面LQR确定方法 | 第57-58页 |
3.2.3 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58-60页 |
3.2.4 自适应滑模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3.2.5 状态观测器设计 | 第61-63页 |
3.3 编队构形保持与重构控制仿真 | 第63-70页 |
3.3.1 串联跟飞构形控制分析 | 第64-67页 |
3.3.2 圆构形控制分析 | 第67-70页 |
3.4 多星编队构形控制仿真分析 | 第70-74页 |
3.4.1 多星编队构形保持 | 第71-72页 |
3.4.2 多星编队构形重构 | 第72-74页 |
3.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大气阻力Terminal滑模卫星编队轨道控制 | 第75-86页 |
4.1 Terminal滑模控制系统设计 | 第75-78页 |
4.1.1 二阶非线性滑模控制系统描述 | 第75-76页 |
4.1.2 非线性滑模控制器设计 | 第76页 |
4.1.3 非线性滑模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第76-78页 |
4.2 Terminal滑模编队构形控制仿真分析 | 第78-82页 |
4.2.1 串联构形编队控制分析 | 第78-79页 |
4.2.2 圆构形编队控制分析 | 第79-82页 |
4.3 多星编队构形控制仿真 | 第82-84页 |
4.3.1 多星编队构形保持 | 第82-83页 |
4.3.2 多星编队构形重构 | 第83-84页 |
4.4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基于大气阻力卫星姿态控制 | 第86-99页 |
5.1 卫星姿态运动模型 | 第86-91页 |
5.1.1 卫星姿态描述方法 | 第86-88页 |
5.1.2 卫星姿态运动方程 | 第88-90页 |
5.1.3 非线性控制系统 | 第90-91页 |
5.2 基于自适应滑模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 第91-95页 |
5.2.1 大气阻力矩控制系统模型 | 第91-93页 |
5.2.2 姿态控制系统滑模面设计 | 第93页 |
5.2.3 自适应滑模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93-95页 |
5.3 基于自适应滑模姿态控制仿真分析 | 第95-98页 |
5.3.1 卫星姿态稳定控制 | 第96-98页 |
5.4 小结 | 第98-99页 |
结束语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