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论文

无结构人际动力团体的过程研究:凝聚力与各治疗因子的变化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前言第11-13页
    1.1 团体治疗的发展背景第11-12页
        1.1.1. 团体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第11-12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2页
    1.2 本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1. 实践意义第12页
        1.2.2. 理论意义第12页
        1.2.3.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4页
    2.1. 非结构式的人际动力团体简介第13页
    2.2. 非结构式的人际动力团体的各疗效因子第13-22页
        2.2.1. 凝聚力第13-15页
        2.2.2. 重塑希望第15-16页
        2.2.3. 普遍性第16-17页
        2.2.4. 信息传递与指导第17页
        2.2.5. 利他主义第17页
        2.2.6. 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第17-18页
        2.2.7. 行为模仿第18-19页
        2.2.8. 人际学习(投入)第19页
        2.2.9. 人际学习(产出)第19-20页
        2.2.10. 情绪宣泄第20-21页
        2.2.11. 自我了解第21页
        2.2.12. 存在主义因子第21页
        2.2.13. 小结第21-22页
    2.3 团体的阶段第22-24页
        2.3.1 团体的形成期第22页
        2.3.2 团体的风暴期第22页
        2.3.3 团体的工作期第22-23页
        2.3.4 团体的结束期第23-24页
3 研究方法第24-27页
    3.1 研究目的第24页
    3.2 研究对象第24页
    3.3 人际团体第24-25页
    3.4 研究工具第25-26页
    3.5 研究程序第26页
    3.6 数据分析第26-27页
4 结果第27-45页
    4.1 数据整体分析第27-30页
        4.1.1 总表第27-28页
        4.1.2. 确定本团体的形成期、工作期、风暴期、结束期第28-30页
    4.2 各治疗因子的变化第30-45页
        4.2.1 凝聚力第30-31页
        4.2.2 希望重塑第31-32页
        4.2.3 普遍性第32-33页
        4.2.4 指导第33-35页
        4.2.5 利他主义第35-36页
        4.2.6 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第36-37页
        4.2.7 认同第37-38页
        4.2.8 人际学习(投入)第38-40页
        4.2.9 人际学习(产出)第40-42页
        4.2.10 情绪宣泄第42-43页
        4.2.11 自我了解第43-44页
        4.2.12 存在主义第44-45页
5 讨论第45-48页
    5.1 风暴期使得大多数治疗因子水平下降第45-46页
    5.2 在团体工作期,某些治疗因子相互之间的变化有关联第46-47页
        5.2.1 治疗因子指导与凝聚力的变化趋势相反第46页
        5.2.2 治疗因子人际学习(投入)与凝聚力的变化趋势相反第46页
        5.2.3 治疗因子人际学习(产出)与凝聚力的变化趋势相反第46-47页
        5.2.4 治疗因子人际学习(投入)与人际学习(产出)的变化趋势相同第47页
    5.3 治疗师个人风格对于治疗因子水平的影响第47-48页
6 结论第48-49页
    6.1 团体各阶段的工作效能第48页
    6.2 各治疗因子效能的单独发挥第48页
    6.3 各治疗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第48页
    6.4 治疗师的个人风格对团体的影响第48页
    6.5 团体所用的量表在部分维度上的效度存疑第48-49页
7 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第49-50页
    7.1 创新第49页
    7.2 局限第49页
    7.3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轨道、企业资源对创业板企业创业导向并购的影响
下一篇:渠道控制机制对关系退出倾向的作用研究--技术波动与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