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镁及镁合金简述 | 第10-11页 |
1.3 镁及镁合金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1.4 镁合金轮毂材料及成型工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 镁合金低压铸造技术 | 第14-16页 |
1.6 稀土镁合金的热处理 | 第16-18页 |
1.6.1 固溶强化 | 第16页 |
1.6.2 析出强化 | 第16-17页 |
1.6.3 弥散强化 | 第17页 |
1.6.4 镁合金中LPSO结构的强化作用 | 第17-18页 |
1.7 Mg-Gd-Y-Zn-Zr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8 变形镁合金概述 | 第19-21页 |
1.8.1 镁合金的变形机制 | 第19-20页 |
1.8.2 镁合金织构的形成 | 第20-21页 |
1.9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10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实验方案和方法 | 第22-26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金相实验 | 第22-23页 |
2.2.2 成分分析实验 | 第23页 |
2.2.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23页 |
2.2.4 物相分析 | 第23页 |
2.2.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23-24页 |
2.2.6 硬度实验 | 第24页 |
2.2.7 室温力学性能分析 | 第24页 |
2.2.8 宏观织构分析 | 第24-26页 |
3 Mg-Gd-Y-Zn-Zr合金低压铸造工艺研究 | 第26-46页 |
3.1 熔模壳体制备 | 第26-27页 |
3.2 Mg-Gd-Y-Zn-Zr合金熔模低压铸造成形工艺 | 第27-35页 |
3.2.1 合金熔炼 | 第27-28页 |
3.2.2 Mg-Gd-Y-Zn-Zr合金低压铸造工艺研究 | 第28-34页 |
3.2.3 铸造温度对Mg-Gd-Y-Zn-Zr合金力学性能影响 | 第34-35页 |
3.3 不同铸造方式对Mg-Gd-Y-Zn-Z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35-43页 |
3.3.1 低压铸造和重力铸造合金的物相分析 | 第35-36页 |
3.3.2 Mg-Gd-Y-Zn-Zr组织分析 | 第36-39页 |
3.3.3 Mg-Gd-Y-Zn-Zr力学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3.3.4 Mg-Gd-Y-Zn-Zr断口分析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4 热处理工艺对Mg-Gd-Y-Zn-Z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6-72页 |
4.1 固溶工艺对铸造Mg-Gd-Y-Zn-Zr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59页 |
4.1.1 固溶温度选择 | 第46页 |
4.1.2 固溶硬度曲线 | 第46-49页 |
4.1.3 固溶温度对物相的影响 | 第49页 |
4.1.4 固溶处理组织和成分分析 | 第49-55页 |
4.1.5 固溶处理对于晶粒度影响 | 第55-57页 |
4.1.6 固溶工艺对Mg-Gd-Y-Zn-Zr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页 |
4.1.7 强化机理探讨 | 第57-59页 |
4.2 时效工艺对铸造Mg-Gd-Y-Zn-Zr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70页 |
4.2.1 时效硬度曲线 | 第59-60页 |
4.2.2 时效工艺对物相种类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峰时效金相组织 | 第61-65页 |
4.2.4 时效工艺对Mg-Gd-Y-Zn-Zr合金应力应变曲线影响 | 第65-66页 |
4.2.5 时效Mg-Gd-Y-Zn-Zr合金断口分析 | 第66-68页 |
4.2.6 时效处理对Mg-Gd-Y-Zn-Zr合金力学性能影响 | 第68-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Mg-Gd-Y-Zn-Zr合金挤压变形性能研究 | 第72-84页 |
5.1 挤压变形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72-77页 |
5.1.1 挤压变形对合金组织和相变化影响 | 第72-75页 |
5.1.2 挤压变形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75-76页 |
5.1.3 挤压合金织构变化 | 第76-77页 |
5.2 T5时效处理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77-82页 |
5.2.1 时效硬化曲线 | 第77-78页 |
5.2.2 T5时效处理合金组织影响 | 第78-80页 |
5.2.3 Gd元素对T5时效处理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4 T5态合金织构变化 | 第81-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