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业效率的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构优化设计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液压挖掘机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挖掘机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挖掘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外挖掘机作业效率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反铲液压挖掘机运动学动力学及挖掘阻力模型 | 第18-36页 |
2.1 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构特点 | 第18-19页 |
2.2 液压挖掘机运动学模型 | 第19-30页 |
2.2.1 空间变量与坐标系统 | 第20-21页 |
2.2.2 位姿空间和关节空间的相互转换 | 第21-25页 |
2.2.3 关节空间和驱动空间的相互转换 | 第25-30页 |
2.3 液压挖掘机动力学及挖掘阻力模型 | 第30-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三款机型油压对比分析 | 第36-54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国内某款液压挖掘机测试 | 第36-39页 |
3.2.1 测试目的 | 第36页 |
3.2.2 测试内容 | 第36-37页 |
3.2.3 挖掘姿态和油压的同步测试 | 第37-39页 |
3.3 测试结果 | 第39-40页 |
3.4 测试数据及挖掘阻力计算结果 | 第40-46页 |
3.4.1 测试数据的转换与拟合 | 第40-41页 |
3.4.2 角位移和油缸推力数据拟合 | 第41-44页 |
3.4.3 挖掘阻力的计算结果 | 第44页 |
3.4.4 数据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5 反求国外两款机型油缸推力变化数据 | 第46-52页 |
3.5.1 前言 | 第46-47页 |
3.5.2 国外机型液压缸推力 | 第47-51页 |
3.5.3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4 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构优化设计 | 第54-66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优化设计方法简介 | 第54-59页 |
4.2.1 优化设计方法的内容和特点 | 第54-57页 |
4.2.2 遗传算法的原理及特点 | 第57-59页 |
4.3 建立优化数学模型 | 第59-62页 |
4.3.1 设计变量 | 第59-60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60-61页 |
4.3.3 目标函数 | 第61-62页 |
4.4 优化结果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反铲液压挖掘机工作效率计算 | 第66-76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反铲液压挖掘机作业循环过程分析 | 第66-67页 |
5.2.1 铲斗挖掘阶段 | 第66页 |
5.2.2 动臂提升阶段 | 第66-67页 |
5.2.3 铲斗卸载阶段 | 第67页 |
5.2.4 动臂下降阶段 | 第67页 |
5.3 反铲液压挖掘机各液压缸运动速度分析 | 第67-70页 |
5.3.1 动臂液压缸的运动速度 | 第67-68页 |
5.3.2 斗杆液压缸的运动速度 | 第68-69页 |
5.3.3 铲斗液压缸的运动速度 | 第69-70页 |
5.4 优化前后液压挖掘机理论生产率计算 | 第70-75页 |
5.4.1 理论生产率的定义 | 第70页 |
5.4.2 理论生产率的计算 | 第70-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