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4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离子识别的机理 | 第12-13页 |
1.3 离子识别的意义 | 第13-14页 |
1.4 阴阳离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 第14-39页 |
1.4.1 脱质子型离子传感器 | 第15-18页 |
1.4.2 氢键作用型离子传感器 | 第18-21页 |
1.4.3 特殊反应型离子传感器 | 第21-29页 |
1.4.4 配位作用型离子传感器 | 第29-38页 |
1.4.5 基于其它作用机理的离子传感器 | 第38-39页 |
1.5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基于苯并咪唑的氰根离子识别受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1-51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2.2.2 受体分子L1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43页 |
2.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 | 第43页 |
2.2.4 荧光光谱实验 | 第43页 |
2.2.5 1~H NMR实验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2.3.1 主体L1对阴离子的比色及荧光光谱性能 | 第43-44页 |
2.3.2 荧光滴定实验 | 第44-45页 |
2.3.3 主体L1对CN~?的最低检测限测定 | 第45-46页 |
2.3.4 受体L1在不同pH值下的响应能力 | 第46-47页 |
2.3.5 基于受体L1的CN~?检测试纸的制备 | 第47页 |
2.3.6 主体L1对CN~?的识别机理 | 第47-49页 |
2.4 结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基于酰腙的氰根离子识别受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1-65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3.2.2 受体分子L2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页 |
3.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 | 第52-53页 |
3.2.4 荧光光谱实验 | 第53页 |
3.2.5 1~H NMR实验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3.3.1 主体L2对阴离子的比色及荧光光谱性能 | 第53-55页 |
3.3.2 紫外、荧光滴定实验 | 第55-56页 |
3.3.3 主体L2对CN?的最低检测限测定 | 第56-57页 |
3.3.4 受体L2在不同pH值下的检测能力 | 第57-58页 |
3.3.5 基于受体L2的CN?检测试纸的制备 | 第58-59页 |
3.3.6 主体L2对CN?的抗干扰性能的研究 | 第59-60页 |
3.3.7 主体L2对CN?的识别机理 | 第60-63页 |
3.4 结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基于酰腙的新型双功能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65-74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6页 |
4.2.2 受体分子L3的合成与表征 | 第66-67页 |
4.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 | 第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4.3.1 主体L3对阴离子、阳离子的比色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能 | 第67-68页 |
4.3.2 紫外滴定及工作曲线实验 | 第68-69页 |
4.3.3 主体L3对Cu~(2+)的最低检测限测定 | 第69-70页 |
4.3.4 基于受体L3的Cu~(2+)检测试纸的制备 | 第70-71页 |
4.3.5 主体L3对Cu~(2+)的抗干扰性能的研究 | 第71-72页 |
4.3.6 主体L3对Cu~(2+)的识别机理 | 第72页 |
4.4 结论 | 第72-7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A 红外、核磁、质谱图 | 第8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