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养殖技术论文--水产养殖设备论文

基于鱼草共生生态原理的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植物滤器研究

致谢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6页
    1.1 水产养殖面临的困境和发展趋势第16-17页
    1.2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的兴起与研究进展第17-23页
        1.2.1 RAS的组成第17-18页
        1.2.2 RAS的特点第18页
        1.2.3 RAS的设计原理第18-20页
            1.2.3.1 设计依据第18-19页
            1.2.3.2 设计参数第19页
            1.2.3.3 设计方法第19-20页
        1.2.4 RAS的系统管理第20-23页
            1.2.4.1 鱼与水的相互影响第20页
            1.2.4.2 水量管理--补充与更换第20-21页
            1.2.4.3 水质监测第21页
            1.2.4.4 水的再生--过滤、消毒和增氧第21-23页
        1.2.5 小结第23页
    1.3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可持续生产分析第23-26页
        1.3.1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第23-24页
        1.3.2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的可持续生产体系第24-25页
            1.3.2.1 水的循环利用管理第24页
            1.3.2.2 科学化的喂饲制度第24-25页
            1.3.2.3 病害的预防性管理第25页
            1.3.2.4 污物的集中处理第25页
        1.3.3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化研究重点第25-26页
            1.3.3.1 节水节能技术第25-26页
            1.3.3.2 多元综合养殖技术第26页
            1.3.3.3 植物滤器废水处理技术第26页
        1.3.4 小结第26页
    1.4 植物滤器原理及几种实例第26-31页
        1.4.1 植物滤器原理第27页
        1.4.2 植物滤器典型实例第27-30页
            1.4.2.1 福寿螺-凤眼莲共生净化滤器第27-28页
            1.4.2.2 土地处理系统模拟试验滤器第28-29页
            1.4.2.3 水培番茄循环净化滤器第29页
            1.4.2.4 牧草轮种轮收均衡生态滤器第29-30页
        1.4.3 小结第30-31页
    1.5 草在污(废)水生态处理中的应用第31-33页
        1.5.1 草对污(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第31-32页
        1.5.2 影响草生长和产量的几个因素第32-33页
    1.6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第33-36页
        1.6.1 课题来源第33-34页
        1.6.2 研究意义第34-35页
        1.6.3 研究内容第35页
        1.6.4 预期结果第35-36页
第二章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功能分析与试验模型设计第36-45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功能分析第36-39页
        2.2.1 固体废物第36-37页
            2.2.1.1 可沉淀固体物控制第37页
            2.2.1.2 悬浮固体物控制第37页
            2.2.1.3 漂浮与可溶固体物控制第37页
        2.2.2 氮的控制第37-39页
    2.3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试验模型设计第39-43页
        2.3.1 固体处理池--斜板沉淀器和机械过滤器第40-41页
        2.3.2 氮处理池--生物滤器第41-42页
        2.3.3 养殖池第42页
        2.3.4 水泵和输水管路第42-43页
        2.3.5 增氧系统第43页
        2.3.6 温度控制系统第43页
        2.3.7 其他第43页
    2.4 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生物滤器接种试验研究第45-54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3.2.1 系统设计第45-46页
        3.2.2 商品硝化菌液及接种制度第46页
        3.2.3 试验用鱼及生产管理第46-47页
        3.2.4 采样制度及检测方法第47-48页
    3.3 结果第48-51页
        3.3.1 接种期TAN、NO_2~--N浓度第48-49页
        3.3.2 检验期TAN、NO_2~--N浓度日变化第49页
        3.3.3 检验期生物滤器过滤效果第49-51页
        3.3.4 试验结束时系统水质及细菌数第51页
        3.3.5 检验期系统养殖成果第51页
    3.4 讨论第51-53页
        3.4.1 硝化菌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第51-52页
        3.4.2 水流循环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第52-53页
        3.4.3 淡水白鲳行为和生长的影响因素第53页
    3.5 结论第53-54页
第四章 一种简单的鱼草共生生态循环系统设计及优化第54-61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4.2.1 材料第54-55页
        4.2.2 系统设计第55页
        4.2.3 测定方法第55-56页
        4.2.4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第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4.3.1 养殖水体水质动态变化第56-58页
        4.3.2 牧草茎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量第58页
        4.3.3 养殖池生产力第58-59页
        4.3.4 鱼草质量配比第59页
        4.3.5 综合效益第59-60页
    4.4 结论第60-61页
第五章 植物滤器对不同富氮废水的净化效果第61-72页
    5.1 低温季节NFT培高羊茅对三种氮盐的吸收能力第61-65页
        5.1.1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5.1.1.1 NFT培植物滤器设计与管理第62页
            5.1.1.2 富氮废水的配制第62页
            5.1.1.3 采样制度和测定方法第62-63页
        5.1.2 结果与讨论第63-65页
            5.1.2.1 废水氮化合物浓度变化与净化效果第64页
            5.1.2.2 废水pH、EC和T变化第64页
            5.1.2.3 温室环境与草生长情况第64-65页
    5.2 NFT培多年生黑麦草对不同成分和浓度富氮废水的净化效果第65-72页
        5.2.1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5.2.1.1 NFT培植物滤器设计与管理第65页
            5.2.1.2 富氮废水的正交配制及对照组第65-66页
            5.2.1.3 采样制度和测定方法第66页
        5.2.2 结果第66-69页
            5.2.2.1 废水氮化合物浓度变化与净化效果第66-68页
            5.2.2.2 废水pH、T和非离子氨变化第68-69页
            5.2.2.3 草生长情况第69页
        5.2.3 讨论第69-70页
            5.2.3.1 草吸收氮化合物特性及对pH的调节作用第69-70页
            5.2.3.2 草对NO_2~-的净化能力第70页
            5.2.3.3 草对高浓度非离子氨的适应性第70页
        5.2.4 结论第70-72页
第六章 植物滤器净化循环流水水产养殖废水初步研究第72-79页
    6.1 引言第72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6.2.1 NFT培牧草培育系统设计与管理第72-74页
        6.2.2 NFT培植物滤器净化循环流水水产养殖废水试验设计第74-7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5-77页
        6.3.1 培育期NFT培牧草生长特性第75-76页
        6.3.2 NFT培植物滤器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第76页
        6.3.3 养殖废水灌溉的NFT培牧草生长特性第76-77页
    6.4 结论第77-79页
第七章 植物滤器过滤RAS污水效果及牧草生长特性第79-87页
    7.1 引言第79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79-83页
        7.2.1 系统设计第79-81页
        7.2.2 试验材料第81页
        7.2.3 采样制度与检测方法第81-83页
    7.3 结果第83-85页
        7.3.1 养殖水体水质及植物滤器的净化效果第83-84页
        7.3.2 牧草生长环境与生长特性第84-85页
        7.3.3 养殖系统养殖成果第85页
    7.4 讨论第85-86页
    7.5 结论第86-87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第87-91页
    8.1 主要研究结果第87-90页
        8.1.1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典型、简单水处理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第87-88页
        8.1.2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系统试验模型设计和建造第88页
        8.1.3 以生物滤器为核心的简单水处理系统的接种和使用效果第88页
        8.1.4 NFT培牧草培育系统设计与管理第88页
        8.1.5 鱼草共生生态系统中鱼草配比的优化第88-89页
        8.1.6 植物滤器对几种人工配置的富氮废水的处理效果第89页
        8.1.7 植物滤器对试验模型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第89页
        8.1.8 以机械-细菌-草综合水处理系统为基础的零排放循环流水水产养殖第89-90页
    8.2 研究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附录第96-104页
    附录一 几种优质禾本科牧草中拉植物名称对照及营养成分第96-98页
    附录二 喂饲记录表(以每天四次为例)第98-99页
    附录三 龙山无土栽培肥料的使用方法第99-100页
    附录四 工作照片(部分)第100-104页
    附录五 博士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00K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