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21页 |
1.2.1 信道编码理论 | 第16-18页 |
1.2.2 Turbo码的发展和现状研究 | 第18-19页 |
1.2.3 RS码的特点和现状研究 | 第19-20页 |
1.2.4 QPSK载波同步 | 第20-21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Turbo码原理及影响Turbo码性能的因素 | 第23-39页 |
2.1 Turbo码的编码结构 | 第23-24页 |
2.2 Turbo码迭代译码原理 | 第24-33页 |
2.2.1 PCCC译码结构 | 第25-27页 |
2.2.2 MAP译码算法 | 第27-30页 |
2.2.3Log-MAP算法 | 第30-33页 |
2.3 Turbo码的“错误平层”分析 | 第33-34页 |
2.4 影响Turbo码性能的因素 | 第34-39页 |
2.4.1 迭代次数对Turbo译码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2 码率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3 信息序列长度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4 载波参数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三章 RS码的编译码原理 | 第39-51页 |
3.1 RS码的代数理论基础 | 第39-41页 |
3.1.1 有限域 (2 )mGF元素的表示 | 第39-40页 |
3.1.2 RS码的定义 | 第40-41页 |
3.2 RS码编码原理 | 第41-42页 |
3.3 RS码译码原理 | 第42-48页 |
3.3.1 RS码的伴随多项式 | 第43-44页 |
3.3.2 RS码的BM迭代译码算法 | 第44-45页 |
3.3.3 钱搜索求s(x) 的根 | 第45-47页 |
3.3.4 Forney算法求错误值 | 第47-48页 |
3.4 RS码性能仿真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短突发跳频通信中QPSK载波同步 | 第51-59页 |
4.1 QPSK载波同步系统模型 | 第51-52页 |
4.2 载波估计算法演进及RPA算法的研究 | 第52-54页 |
4.2.1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 | 第52-53页 |
4.2.2 旋转与重叠(R&O)算法 | 第53页 |
4.2.3 平均周期图(AVG )算法 | 第53-54页 |
4.2.4 旋转与平均周期图(R&A)算法 | 第54页 |
4.2.5 旋转平均周期图RPA算法 | 第54页 |
4.3 QPSK初始相位估计算法 | 第54-56页 |
4.3.1 最大似然相位估计原理 | 第54-55页 |
4.3.2 QPSK相位初始估计 | 第55-56页 |
4.4 Costas相位跟踪算法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纠错纠删RS-Turbo级联码 | 第59-71页 |
5.1 级联RS码改进Turbo码“错误平层” | 第59-62页 |
5.1.1 RS码与Turbo码级联的理论基础 | 第59-60页 |
5.1.2 RS-Turbo级联的结构 | 第60页 |
5.1.3 RS-Turbo级联码译码方法与性能分析 | 第60-62页 |
5.2 纠错纠删RS-Turbo级联码跳频抗干扰系统 | 第62-65页 |
5.2.1 系统整体框图 | 第62-63页 |
5.2.2 码元-频点帧结构 | 第63-64页 |
5.2.3 纠删RS码与码元-频点帧结构的结合 | 第64-65页 |
5.3 可变删除位的纠错纠删RS译码 | 第65-67页 |
5.3.1 可变删除位的理论基础 | 第65页 |
5.3.2 译码过程 | 第65-67页 |
5.4 仿真参数设置及性能 | 第67-71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1-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