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46页 |
1.1 聚合物微球 | 第10-13页 |
1.1.1 聚合物微球定义和应用 | 第10页 |
1.1.2 经典的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0-13页 |
1.2 新型碳材料 | 第13-15页 |
1.2.1 新型碳材料的定义,结构性能和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2.2 碳材料与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14页 |
1.2.3 碳材料的油水两亲性 | 第14-15页 |
1.3 Pickering乳液 | 第15-26页 |
1.3.1 Pickering乳液的定义与分类 | 第15页 |
1.3.2 Pickering乳液的特点和应用 | 第15-16页 |
1.3.3 Pickering乳液稳定理论的发展历史 | 第16-19页 |
1.3.4 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的因素 | 第19-21页 |
1.3.5 Pickering乳液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4 粒子稳定的聚合反应(Pickering聚合反应) | 第26-32页 |
1.4.1 Pickering聚合反应的定义,种类 | 第26页 |
1.4.2 o/w型Pickering聚合反应的机理 | 第26页 |
1.4.3 Pickering聚合反应的应用 | 第26-30页 |
1.4.4 Pickering乳液聚合机理的理解 | 第30-32页 |
1.5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6页 |
第二章 聚合物微球的表面微量修饰及其在电泳显示中的应用 | 第46-73页 |
2.1 引言 | 第46-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2页 |
2.2.1 原料及纯化 | 第48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48页 |
2.2.3 样品的制备 | 第48-51页 |
2.2.3.1 二氧化钛纳米粉体的制备 | 第48-49页 |
2.2.3.2 二氧化钛溶胶的配置和改性 | 第49页 |
2.2.3.3 光催化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二氧化钛包覆的聚苯乙烯微球 | 第49-50页 |
2.2.3.4 除去复合微球表面二氧化钛制备交联PS微球 | 第50页 |
2.2.3.5 制备PS微球的非极性溶剂分散液 | 第50页 |
2.2.3.6 PS微球非极性分散液电泳 | 第50-51页 |
2.2.4 结构性能表征 | 第51-52页 |
2.2.4.1 Zeta电位测试 | 第51页 |
2.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1页 |
2.2.4.3 纳米粒子粒径及其分布 | 第51页 |
2.2.4.4 热重分析(TGA) | 第51-52页 |
2.2.4.5 外光谱(FT-IR) | 第52页 |
2.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52页 |
2.2.4.7 紫外-可见光谱仪 | 第52页 |
2.2.4.8 数码相机 | 第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8页 |
2.3.1 SSS在二氧化钛表面的吸附 | 第52-53页 |
2.3.2 二氧化钛-PS复合微球 | 第53-55页 |
2.3.3 PS微球 | 第55-59页 |
2.3.4 (改性)二氧化钛光催化聚合机理探讨 | 第59-61页 |
2.3.5 PS微球在AOT的环己烷溶液中的分散及电泳 | 第61-63页 |
2.3.6 非极性溶胶带电机理探讨 | 第63-65页 |
2.3.7 聚合物微球表面结构与在非极性溶剂中分散稳定的关系探讨 | 第65-66页 |
2.3.8 油酸预絮凝二氧化钛制备表面修饰的PS微球 | 第66-6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稳定的Pickering乳液聚合 | 第73-94页 |
3.1 引言 | 第73-7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5-77页 |
3.2.1 原料及纯化 | 第75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75-76页 |
3.2.2.1 GO的制备 | 第75页 |
3.2.2.2 GO-聚苯乙烯复合物的制备 | 第75-76页 |
3.2.2.3 THF洗涤样品 | 第76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76-77页 |
3.2.3.1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76页 |
3.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76-77页 |
3.2.3.3 动态力学光散射(DLS) | 第77页 |
3.2.3.4 红外光谱(FT-IR) | 第77页 |
3.2.3.5 热失重分析(TGA) | 第77页 |
3.2.3.6 紫外光谱(UV) | 第77页 |
3.2.3.7 X-射线衍射(XRD) | 第77页 |
3.2.3.8 数码照片 | 第7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9页 |
3.3.1 GO的表征 | 第77-79页 |
3.3.2 GO/聚苯乙烯复合微球 | 第79-80页 |
3.3.3 水相pH值的影响 | 第80-82页 |
3.3.4 GO/聚苯乙烯寡聚物的相互作用 | 第82-87页 |
3.3.4.1 红外光谱(FT-IR) | 第83-85页 |
3.3.4.2 紫外光谱(UV) | 第85-86页 |
3.3.4.3 X光衍射(XRD) | 第86页 |
3.3.4.4 热重分析(TGA) | 第86-87页 |
3.3.5 聚合机理探讨 | 第87-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第四章 (氧化)碳纳米管稳定Pickering乳液聚合 | 第94-119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9页 |
4.2.1 原料及纯化 | 第95-96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96-98页 |
4.2.2.1 CNTs的氧化 | 第96页 |
4.2.2.2 CNTOs-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96-97页 |
4.2.2.3 THF洗涤样品 | 第97页 |
4.2.2.4 CNTOs吸附聚苯乙烯 | 第97页 |
4.2.2.5 CNTs-聚苯乙烯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97-98页 |
4.2.3 样品表征 | 第98-99页 |
4.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98页 |
4.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98页 |
4.2.3.3 热失重分析(TGA) | 第98页 |
4.2.3.4 差热分析(DSC) | 第98页 |
4.2.3.5 动态力学光散射(DLS) | 第98页 |
4.2.3.6 拉曼光谱(Raman) | 第98-9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5页 |
4.3.1 CNTs的氧化 | 第99-100页 |
4.3.2 制备CNTOs稳定的聚苯乙烯微球 | 第100-103页 |
4.3.3 聚苯乙烯链段与CNTO的相互作用 | 第103-108页 |
4.3.3.1 TGA表征 | 第103-105页 |
4.3.3.2 DSC表征 | 第105-106页 |
4.3.3.3 Raman光谱表征 | 第106-108页 |
4.3.4 水相pH及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4.3.5 无修饰CNTs稳定的聚苯乙烯微球 | 第111-112页 |
4.3.6 聚合机理探讨 | 第112-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5.1 结论 | 第119-120页 |
5.2 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5.3 展望 | 第121-122页 |
论文发表倩况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