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文缩略词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中华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1.1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1.1.2 中华鳖的养殖现状 | 第12页 |
1.2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分子标记简介 | 第12-15页 |
1.2.2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Illumina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 第16-23页 |
1.3.1 高通量测序的种类和优势 | 第17页 |
1.3.2 高通量测序开发分子标记的原理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3 高通量测序在水产动物分子标记开发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1.4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中华鳖SSR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 第24-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3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4 DNA提取 | 第25-26页 |
2.1.5 RNA-seq及SSR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1.6 SSR引物的筛选 | 第26-27页 |
2.1.7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7页 |
2.1.8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 | 第27-39页 |
2.2.1 DNA提取结果 | 第27-28页 |
2.2.2 测序结果分析 | 第28页 |
2.2.3 SSR筛选结果 | 第28-35页 |
2.2.4 退火温度筛选 | 第35页 |
2.2.5 SSR位点的多态性评价 | 第35-39页 |
2.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3章 乌鳖群体特异性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3.1.2 DNA提取 | 第41-42页 |
3.1.3 获得SSR序列 | 第42页 |
3.1.4 TA克隆实验 | 第42页 |
3.1.5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42页 |
3.1.6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3.2.1 DNA提取结果 | 第43页 |
3.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46页 |
3.2.3 乌鳖特异性引物筛选 | 第46-48页 |
3.2.4 测序结果 | 第48-50页 |
3.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4章 中华鳖抗嗜水气单胞菌SSR分子标记开发 | 第52-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4.1.2 攻毒实验 | 第52-53页 |
4.1.3 DNA提取 | 第53页 |
4.1.4 获得SSR引物 | 第53页 |
4.1.5 PCR体系 | 第53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4.2.1 半致死量确定 | 第53-54页 |
4.2.2 攻毒结果 | 第54-55页 |
4.2.3 抗病、易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4.2.4 抗嗜水气单胞菌分子标记筛选 | 第56-57页 |
4.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5章 中华鳖性别相关SSR分子标记开发 | 第59-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5.1.2 DNA提取 | 第59页 |
5.1.3 获得SSR引物 | 第59-60页 |
5.1.4 PCR体系 | 第60页 |
5.1.5 数据分析 | 第6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5.2.1 雌、雄群体扩增结果 | 第60页 |
5.2.2 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0-63页 |
5.3 讨论 | 第63-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附件 引物测序峰图结果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