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1.1.2 逝去的传统村落 | 第10-11页 |
1.1.3 现代背景下的传统村落 | 第11-12页 |
1.2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湖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娄底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 | 第18-28页 |
2.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18-21页 |
2.2 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2.3 经济生活概况 | 第22页 |
2.4 习俗文化概况 | 第22-27页 |
2.4.1 信仰文化 | 第23页 |
2.4.2 节庆文化 | 第23-27页 |
2.4.3 饮食文化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 第28-52页 |
3.1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的选址 | 第28-36页 |
3.1.1 村落的形成原因 | 第30-32页 |
3.1.2 村落的选址特点 | 第32-36页 |
3.2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布局特点 | 第36-42页 |
3.2.1 带形分布 | 第36-38页 |
3.2.2 自由式分布 | 第38-39页 |
3.2.3 混合式分布 | 第39-42页 |
3.3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特点 | 第42-49页 |
3.3.1 入口空间 | 第43-44页 |
3.3.2 街巷节点空间 | 第44-45页 |
3.3.3 院落空间 | 第45-47页 |
3.3.4 公共集会空间 | 第47-48页 |
3.3.5 立面空间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的建筑特点 | 第52-68页 |
4.1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的建筑结构 | 第52-55页 |
4.1.1 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 | 第52-53页 |
4.1.2 采光与通风 | 第53-55页 |
4.2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构造 | 第55-60页 |
4.2.1 木构架的构造方式 | 第55-58页 |
4.2.2 石材的构造方式 | 第58-60页 |
4.3 娄底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艺术特点 | 第60-67页 |
4.3.1 木雕艺术 | 第60-63页 |
4.3.2 砖石雕刻及彩绘艺术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娄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以香花村为例 | 第68-85页 |
5.1 香花村的基本概况 | 第68-69页 |
5.2 香花村整体空间形态 | 第69-70页 |
5.3 香花村的历史文化景观 | 第70-78页 |
5.3.1 物质文化景观特色 | 第71-77页 |
5.3.2 非物质文化景观特色 | 第77-78页 |
5.4 香花村的保护与传承 | 第78-82页 |
5.4.1 现状及困境 | 第78-79页 |
5.4.2 保护目标 | 第79-80页 |
5.4.3 保护措施 | 第80-82页 |
5.5 区域联动,保护地区传统村落,传承村落历史文化 | 第82-84页 |
5.5.1 区域联动性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 | 第82-83页 |
5.5.2 做好保护规划,实现分类保护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