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医药卫生器械论文--诊断检验用器械论文

基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胶囊内窥镜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 无线供能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1-26页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6-27页
    1.5 本文框架与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2章 人体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研究第30-55页
    2.1 人体组织电磁特性研究第30-35页
        2.1.1 人体与电磁场的耦合机制第30-31页
        2.1.2 人体电磁参数第31-35页
    2.2 人体电磁计算模型第35-41页
        2.2.1 人体电磁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5-39页
        2.2.2 人体模型电磁计算方法第39-41页
    2.3 电磁信号人体介质中传播损耗研究第41-47页
        2.3.1 电磁场的传播特性第42-44页
            2.3.1.1 一般波动方程第42-43页
            2.3.1.2 自由空间中的电磁波传播第43-44页
        2.3.2 人体环境下的电磁波传播第44-47页
    2.4 强电磁环境引起的人体生物效应第47-53页
        2.4.1 电磁场对生物体作用第47-48页
        2.4.2 生物电磁安全性相关标准第48-51页
        2.4.3 感应电流密度与比吸收率第51-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研究第55-75页
    3.1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及其影响第55-58页
        3.1.1 人体胃肠道生理特征第55-56页
        3.1.2 胃肠道生理特征对视频胶囊内窥镜设计影响第56-58页
    3.2 体内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第58-73页
        3.2.1 系统方案与框架设计第58-59页
        3.2.2 视频图像模块第59-62页
        3.2.3 控制模块第62-64页
        3.2.4 无线通讯模块第64-73页
    3.3 体外视频图像接收系统第73-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4章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第75-109页
    4.1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原理第75-78页
        4.1.1 无线能量传输模式第75-76页
        4.1.2 电磁感应相关原理第76-78页
    4.2 能量传输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第78-84页
        4.2.1 能量传输系统结构第78-79页
        4.2.2 能量变换技术第79-80页
        4.2.3 谐振补偿技术第80-83页
        4.2.4 电磁感应耦合技术第83-84页
    4.3 能量传输系统建模第84-94页
        4.3.1 胶囊内镜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方案第84-86页
        4.3.2 控制策略第86-89页
        4.3.3 松耦合变压器模型第89-92页
        4.3.4 改进型广义状态空间模型第92-94页
    4.4 能量传输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第94-107页
        4.4.1 能量发射端第94-100页
            4.4.1.1 磁场强度与磁场均匀性第95-98页
            4.4.1.2 频率稳定性第98-100页
        4.4.2 能量接收端第100-105页
            4.4.2.1 互感系数第100-103页
            4.4.2.2 三维线圈拓扑结构第103-104页
            4.4.2.3 温升安全性第104-105页
        4.4.3 能量传输系统鲁棒稳定性第105-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5章 系统实验研究第109-133页
    5.1 无线供能视频胶囊内窥镜系统第109-110页
    5.2 视频胶囊内窥镜实验第110-115页
        5.2.1 照明实验第110-112页
        5.2.2 无线通信实验第112-113页
        5.2.3 视频采集实验第113-114页
        5.2.4 视频胶囊内窥镜实验综合分析第114-115页
    5.3 无线能量传输实验研究第115-130页
        5.3.1 能量发射装置实验第115-123页
            5.3.1.1 磁场强度与磁场均匀性第116-118页
            5.3.1.2 频率稳定性第118-119页
            5.3.1.3 磁场安全性第119-123页
        5.3.2 能量接收装置实验第123-128页
            5.3.2.1 互感系数第123-124页
            5.3.2.2 三维线圈拓扑结构第124-126页
            5.3.2.3 温升安全性第126-128页
        5.3.3 鲁棒性能分析第128-130页
    5.4 活体动物实验第130-131页
    5.5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33-136页
    6.1 论文总结第133-135页
    6.2 工作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46页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专利第146-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264/HEVC视频解码的VLSI结构及实现研究
下一篇: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以《历史哲学讲稿》(1926-1928)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