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课题缘起及意义 | 第10-12页 |
| (一)课题缘起 | 第10-11页 |
| (二)课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一)流动儿童 | 第12页 |
| (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 | 第12-14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 (一)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二)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三)当前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8-24页 |
|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 (一)人格发展理论 | 第18页 |
| (二)生态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 (三)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 第19-20页 |
| 二、课题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 (三)个案访谈法 | 第20-21页 |
| (四)实地干预法 | 第21页 |
| 三、项目简介 | 第21-22页 |
| (一)服务对象 | 第21页 |
| (二)项目实施团队 | 第21-22页 |
| (三)项目监管 | 第22页 |
| (四)项目周期 | 第22页 |
| 四、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 | 第22-24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 (二)文章架构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城市适应性现状分析及需求评估 | 第24-34页 |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第24-26页 |
| (一)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 第24页 |
| (二)研究对象家庭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 (三)流动方面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 二、研究对象城市适应的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 (一)身份认同状况 | 第26页 |
| (二)心理适应状况 | 第26-27页 |
| (三)人际关系适应状况 | 第27-29页 |
| (四)学习适应状况 | 第29-30页 |
| (五)生活环境适应状况 | 第30页 |
| 三、研究对象面临的城市适应性问题 | 第30-31页 |
| (一)城市认同感低 | 第30页 |
| (二)亲子关系障碍 | 第30-31页 |
| (三)朋辈群体关系薄弱 | 第31页 |
| (四)心理适应能力差 | 第31页 |
| (五)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 第31页 |
| 四、研究对象城市适应性的需求评估 | 第31-34页 |
| (一)人际交往需求 | 第32页 |
| (二)安全需求 | 第32页 |
| (三)认知需求 | 第32页 |
| (四)情感需求 | 第32页 |
| (五)自尊需求 | 第32-33页 |
| (六)全面发展需求 | 第33页 |
| (七)自我实现需求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研究对象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34-41页 |
| 一、“童”一片天——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发展计划项目 | 第34-36页 |
| (一)项目目标 | 第34页 |
| (二)项目设计 | 第34-36页 |
| 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发展计划具体介入过程 | 第36-41页 |
| (一)第一模块——“我们是一家人” | 第36-37页 |
| (二)第二模块——“生命安全岛” | 第37-38页 |
| (三)第三模块——“牵手你我他” | 第38-39页 |
| (四)第四模块——“我形我塑” | 第39页 |
| (五)第五模块——“颗颗未来星” | 第39-40页 |
| (六)第六模块——“Yes,I can”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研究对象城市适应性发展计划项目评估 | 第41-45页 |
| 一、项目过程评估 | 第41-42页 |
| (一)研究对象参与度评估 | 第41页 |
| (二)对工作人员的评价 | 第41-42页 |
| (三)对活动内容的评价 | 第42页 |
| 二、项目成效评估 | 第42-45页 |
| (一)自信心得到提升 | 第42-43页 |
| (二)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 第43页 |
| (三)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 第43-44页 |
| (四)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 | 第44-45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反思 | 第45-48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45页 |
| 二、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45-46页 |
| 三、项目可改进之处 | 第46-47页 |
| 四、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前景展望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