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论题构想与意义 | 第10-12页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12-19页 |
(三)以“轴心突破”过程为核心的三代思想史背景概述 | 第19-23页 |
第一章 君子观念的渊源 | 第23-31页 |
(一)殷周之际家族形态嬗变过程中的“君”、“子”概念合流 | 第23-29页 |
(二)“君子”观念形成年代的初步推断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从“位”到“德”:“君子”词义引申过程发覆 | 第31-46页 |
(一)“君子”一词德性涵义的酝酿过程 | 第31-40页 |
1. 周初《诗》、《书》脉络中的“有位”君子 | 第31-34页 |
2.“德”与殷周天命论的关联 | 第34-37页 |
3. 君子明德的思维理路 | 第37-40页 |
(二)“君子”观念德性涵义产生时期的重新推定 | 第40-46页 |
第三章 君子观念中的自然意象 | 第46-64页 |
(一)君子人格与“比德”审美 | 第46-57页 |
1.“君子比德于玉” | 第46-49页 |
2.“金声而玉振之” | 第49-52页 |
3. 比德于山水草木 | 第52-54页 |
4.“君子比德”审美对后世的影响 | 第54-57页 |
(二)以玉比德的直观呈现:以沉玉、佩玉之风为例 | 第57-60页 |
(三)君子之“德”与先秦玉文化的内在关联 | 第60-64页 |
第四章“列道而议”:先秦诸子君子观念的分野 | 第64-84页 |
(一)儒家的君子观 | 第64-71页 |
(二)墨家的君子观 | 第71-76页 |
(三)道家的君子观 | 第76-79页 |
(四)法家的君子观 | 第79-82页 |
(五)诸子“君子之道”的特征及比较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天道与人德:“君子”情怀与“圣人”理想——以儒家为中心的考察 | 第84-98页 |
(一) 君子为师:“立言”传统与“化民成俗”的现实追求 | 第84-89页 |
(二) 中和:理想人格的共同要求 | 第89-92页 |
(三) 圣人:天人合一与终极价值 | 第92-98页 |
结语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