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疆文教治边理念及其实践研究--以吐鲁番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的基础 | 第10-11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一)史料汇编 | 第11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亮点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本文亮点 | 第15页 |
四、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一)时间界定 | 第15页 |
(二)空间界定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清末新疆文教治边理念提出的政治背景 | 第16-23页 |
一、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 | 第16-17页 |
二、新疆政治体制改革:废军府、改行省 | 第17-19页 |
三、新疆军政人员民族成分的变化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清末新疆文教治边理念的确立 | 第23-28页 |
一、建省前新疆教育发展的概况 | 第23-25页 |
二、清末新疆官方文教治边理念的确立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清末新疆文教治边的教育实践活动 | 第28-52页 |
一、义塾:数量与经费 | 第28-32页 |
二、学生:民族与数量 | 第32-36页 |
三、师资:品德与学识 | 第36-38页 |
四、教学内容:儒家文化的传播 | 第38-46页 |
(一)教材:经典与致用 | 第39-42页 |
(二)教学:识记与考核 | 第42-44页 |
(三)仪式:祭拜孔庙与文庙 | 第44-46页 |
五、奖励机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倾斜 | 第46-52页 |
(一)考取课额 | 第46-48页 |
(二)资助贫困学生 | 第48-49页 |
(三)考取俏生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清末新疆文教治边取得的成效及社会反应 | 第52-59页 |
一、清末新疆文教治边取得的教育成效 | 第52-55页 |
二、清末新疆文教治边产生的不良社会反应 | 第55-59页 |
第五章 清末新疆文教治边的政府反思与评价 | 第59-69页 |
一、清末新疆文教治边的政府反思及调适 | 第59-64页 |
(一)严禁体罚学生,提倡善诱 | 第59-60页 |
(二)整顿义塾不正风气,撤换不力塾师 | 第60-63页 |
(三)为学生提供晋升空间,解决就业问题 | 第63-64页 |
二、对清末新疆文教治边的评价与反思 | 第64-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