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1.3.1 数据整理 | 第11-12页 |
| 1.3.2 高中文言文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3 语文知识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4 综述小结 | 第16页 |
| 1.4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1.4.1 知识 | 第16页 |
| 1.4.2 语文知识 | 第16-17页 |
| 1.4.3 知识教学 | 第17-18页 |
| 1.4.4 文言文特殊句式 | 第18页 |
| 1.5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6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7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2 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分析 | 第20-28页 |
| 2.1 特殊句式知识教学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2.1.1 知识观下的特殊句式知识教学 | 第20页 |
| 2.1.2 知识分类理论 | 第20-24页 |
| 2.2 特殊句式知识内容与分类 | 第24-26页 |
| 2.2.1 文言文特殊句式内容 | 第24页 |
| 2.2.2 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 | 第24-25页 |
| 2.2.3 文言文特殊句式分类背后的思维模式 | 第25-26页 |
| 2.3 特殊句式的知识特点 | 第26-28页 |
| 2.3.1 文言角度——具有语法知识的系统性 | 第26页 |
| 2.3.2 文化角度——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 | 第26-27页 |
| 2.3.3 文章角度——具有结构性和节奏性 | 第27页 |
| 2.3.4 文学角度——具有艺术性 | 第27-28页 |
| 3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教学分析 | 第28-56页 |
| 3.1 课程知识——高中特殊句式知识教学内容依据 | 第28-29页 |
| 3.1.1 课程标准 | 第28-29页 |
| 3.1.2 教学评价 | 第29页 |
| 3.1.3 分析 | 第29页 |
| 3.2 教材知识——特殊句式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知识分析 | 第29-46页 |
| 3.2.1 各类句式在教材文本中的出现情况 | 第29-45页 |
| 3.2.2 各类句式在教材注释中出现情况 | 第45-46页 |
| 3.3 教学知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教学现状 | 第46-56页 |
| 3.3.1 教师教授的知识——课例分析与教师访谈 | 第46-49页 |
| 3.3.2 学生学到的知识——问卷调查 | 第49-55页 |
| 3.3.3 评价测试的知识——试卷分析 | 第55-56页 |
| 4 知识理论视角下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教学问题分析 | 第56-59页 |
| 4.1 缺乏知识系统性认识 | 第56页 |
| 4.2 缺乏隐性知识 | 第56-57页 |
| 4.3 缺乏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 第57页 |
| 4.4 缺乏人文性知识 | 第57-58页 |
| 4.5 缺乏语言知识意识 | 第58页 |
| 4.6 缺乏认知思维模式 | 第58-59页 |
| 5 知识理论视角下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教学策略 | 第59-65页 |
| 5.1 突出特殊句式知识系统性 | 第59-60页 |
| 5.2 实现显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 第60-61页 |
| 5.3 重视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 | 第61-62页 |
| 5.4 强调人文性知识 | 第62页 |
| 5.5 创新教学方法 | 第62-63页 |
| 5.6 建构认知思维模式 | 第63-65页 |
| 总结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附录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