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采矿用地方式改革政策及适用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1.1.1 采矿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 第12-13页 |
1.1.2 采矿用地方式改革政策推行 | 第13-20页 |
1.1.3 采矿用地改革试点的确立 | 第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辨析 | 第28-31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8-29页 |
2.1.1 露天矿采矿用地特征 | 第28页 |
2.1.2 采矿用地改革临时用地规定 | 第28-29页 |
2.2 相关理论及对本文启示 | 第29-30页 |
2.2.1 产权经济学理论 | 第29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2.2.3 土地集约节约理论 | 第30页 |
2.2.5 生态文明理论 | 第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采矿用地改革用地方式政策分析 | 第31-39页 |
3.1 现存采矿用地方式存在的矛盾 | 第31-33页 |
3.1.1 现存采矿用地的取得 | 第31-32页 |
3.1.2 现存采矿用地的退出 | 第32-33页 |
3.2 政策研究分析 | 第33-35页 |
3.2.1 采矿用地方式改革内容 | 第33-34页 |
3.2.2 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步骤 | 第34-35页 |
3.3 采矿临时用地改革方式效益分析 | 第35-38页 |
3.3.1 提高工作效率 | 第35-36页 |
3.3.2 增加经济效益 | 第36-37页 |
3.3.3 利于民生发展 | 第37页 |
3.3.4 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重建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采矿用地改革实现影响因子分析 | 第39-44页 |
4.1 剥采阶段 | 第39-41页 |
4.1.1 埋藏深度 | 第39-40页 |
4.1.2 地质构造 | 第40页 |
4.1.3 矿床分布 | 第40-41页 |
4.2 运输-排土阶段 | 第41-42页 |
4.3 土地复垦阶段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露天矿采矿用地改革试点调研情况 | 第44-53页 |
5.1 山西省采矿用地改革试点调研情况 | 第44-46页 |
5.1.1 试点基本情况 | 第44页 |
5.1.2 试点实施情况 | 第44-45页 |
5.1.3 试点存在问题 | 第45-46页 |
5.2 辽宁省采矿用地改革试点调研情况 | 第46-51页 |
5.2.1 试点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5.2.2 试点实施情况 | 第47-50页 |
5.2.3 试点存在问题 | 第50-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露天矿采矿用地改革试点典型矿种实证分析 | 第53-71页 |
6.1 广西平果铝土矿 | 第53-54页 |
6.1.1 试点资源赋存条件 | 第53页 |
6.1.2 试点开采基本情况 | 第53页 |
6.1.3 试点验收情况 | 第53-54页 |
6.1.4 筛选主影响因子分析 | 第54页 |
6.2 中煤平朔煤矿 | 第54-67页 |
6.2.1 试点资源赋存条件 | 第54-55页 |
6.2.2 试点开采现状 | 第55-66页 |
6.2.3 筛选主影响因子分析 | 第66-67页 |
6.3 典型铁矿 | 第67-69页 |
6.3.1 矿床分布与类型 | 第67-68页 |
6.3.2 筛选主影响因子分析 | 第68-6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1-75页 |
7.1 结论 | 第71页 |
7.2 讨论与不足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页 |